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
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
从材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A. 强化国家政权机能B. 扩大统治区域C. 突破血缘组织框架D. 完善宗法制度2.史学家司马迁认为,汉族四周的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族,都与汉族一样是黄帝后裔,甚至朝鲜也与黄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华夷共祖”的思想A.迎合了大一统政治的需要B.反映了司马迁严谨的史学观C.消弭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D.说明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3.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
这说明了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4.据统计,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中央财政收入的70%以上来自于工商业,而南宋时,政府从进出口贸易中抽取的关税最高已经占到了中央财政收入的15%。
这主要得益于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B.赋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C.宋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 D.经济重心南移业已完成5.下表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呈现上层趋稳、下层剧变的改革特征B.政区层级的调整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性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演进趋势D.承袭变革是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6.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
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C.雇佣劳动趋于普及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7.“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的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
这主要反映了明代A.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B.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C.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D.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8.《海国图志》在刊行六十卷之后,魏源将其增补到百卷,增补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魏源A.主要精通世界地理知识B.拥有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C.希望国人深入了解西方D.带有明显的政治意识倾向9.甲午战争后,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扭亏为盈。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说明A.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的政策业已松动B.经营管理方式决定洋务企业发展速度C.洋务运动因《马关条约》的签订破产D.甲午战后洋务企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10.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 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
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11.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
这说明A.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D.国内市场走向开放12.当朝廷招抚义和团,下诏对外宣战,南方的督抚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却以东南无义和团义民,不能执行宣战谕旨为由,要求解散义和团,保护外国使馆。
这主要说明A.义和团获得了清政府认可B.南方地区分裂倾向明显C.中央集权体制出现了弱化D.清朝政府对外软弱投降13.中共二大召开前夕,中共党员总数为195人;1923年6月三大召开时,党员总数为432人,到同年11月,也不过增加了百余人。
1925年1月党的四大召开时,全国党员总数约1000人,而到同年10月中央第三次扩大会议召开时,已达3000人。
导致党员人数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D.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14.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道,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
毛泽东意在强调A.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D.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15.1937年,长江沿岸多家航运公司在南京成立“内河航业联合办事处”,并沿上海、镇江、芜湖、九江、汉口和长沙设置分处,其中招商局以长江中下游运输为主,民生公司以川江运输为主,统筹安排、日夜抢运。
这一做法A.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导致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C.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D.为长期抗战保存了部分力量16.历史上,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
这反映了建国初期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17.在1962年年度计划中,陈云提出把重工业指标和基本建设规模压缩到农业生产可以承受的程度,要优先安排农业生产和市场消费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他要求着力恢复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
这一举措A.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B.使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了均衡发展C.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序幕D.反映出国家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18.20世纪80年代初期,流行音乐在中国异军突起,风靡一时。
歌曲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资源,如写作、出版、演出等,都大量集中到了流行音乐领域。
这一现象A.导致了文艺方针的调整B.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C.反映了思想解放的成效D.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普及19.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中的人物大都擅长演说和诡辩的技艺,从而助长了无视客观事实、一味追求“使弱道理变强”的诡辩风气,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在古希腊城邦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很恶劣的影响。
于是有了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了亚里土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
材料主要反映了他们A.对自然的研究转到对人的研究B.具有社会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C.感觉和理性间对立起来的思想D.适应民主制度日益发展的需要20.为保障财物的流转,罗马法中先后出现了口头契约与诺成契约。
口头契约指当事人用特定的语言经问、答而订立的契约,如在仪式或言辞上稍有差错,契约便不成立。
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
这一转变A.有效避免了交易的欺诈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推动罗马法学高度成熟D.沉重地打击了贵族特权21.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的规则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
这说明牛顿力学A.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B.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解放C.否定了传统的文化体系D.加速了宗教改革的发展22.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
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A. 众议院更能反映民众的参政热情B. 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C. 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D. 参议院充满理性2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
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说明A. 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B. 外来移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C. 犹太人在帝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D. 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很彻底24.1792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世俗离婚法,宣布男女双方可以依据同样的法律理由离婚,以实现个体自由,确立起离婚是人的天赋权利的原则。
这说明当时的法国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工业革命提高妇女地位C.革命深受启蒙运动影响D.激励妇女参加卫国战争25.《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时间概念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主要是因为A.手表技术的成熟与发展B.人们观点的时代性变化C.工业革命后社会的要求D.家庭生活的发展与需求26.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汽车制造业大亨亨利·福特(1863—1947)在实行泰勒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产生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业,通过连续不断的传送运转,使劳动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
这说明A.福特首创了标准化生产B.廉价产品出现成为可能C.人被机器取代失业贫困D.垄断组织成为生产形式27.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
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
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 亿美元。
这说明当时政府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 .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28.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
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
这反映当时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29. 以20世纪70 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
1985 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
这表明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30.《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一书认为,北约关注阿富汗战争打击所谓的“恐怖主义”,但北约不是为阿富汗这样的国家而设计的;并进而认定“我们面对个新世界,用的却是并非为这个世界而设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