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线性规划

第三章 线性规划

的一个极点.
定义3.2.3 设 X 1, X 2, , X k是 n 维欧氏空间 En 中的 k 个
点,若存在 1,2, ,k ,且 0 i 1i 1,2, ,k , i 1 ,使
凸组合 ,则称 是 的 X 1X 1 2 X 2 k X k
i
X X 1, X 2, , X k

由此可见,凸集与极点的定义都与两点的凸组合密 切相关.可以证明:有界凸集的任意一点都可以表示为 该集的极点的凸组合.
即可。
例6 将下列线性规划模型化为标准形式
min z x1 2x2 4x3
x1 x2 x3 4
s.t.
2x1 x2 3x3 5 x1 3x2 x3 6
3x1 x2 2x3 7
x1 0, x2 0, x3无约束
解:以 x2 代替 x2 ;令 x3 x4 x5 ,x4 0,x5 0 ;z z 上述线性规划模型可化为标准型:
s.t.
n j 1
aij x j
bi i
1,2,
,m
x j 0 j 1,2, , n
(2)向量表示的缩写
max z C T X
n
s.t. j1 Pj x j b X 0
其中
C c1, c2 , , cn T ; X x1, x2 , , xn T ;
Pj a1 j , a2 j , , amj T ;
线性关系: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均保持线性关系.
具有以上特点的决策问题,被称之为线性规划问题。
二、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一般形式 标准形式 缩写形式
1、LP问题的一般形式
maxminz c1x1 c2 x2 cn xn
a11x1 a12x2 a1n xn , b1
s.t.
在等式左端加上一个非负变量(称为松驰变量),可化
为等式;当约束为“≥”时,在等式左端减去一个非负
变量(称之为剩余变量),也可化为等式.
3、将决策变量化为非负。
若决策变量
xk 为无约束,可令
xk
xk'
xk''
,其中
x
' k
≥0,x
'' k
≥0,xk
的符号由
x
' k

x k''的大小决定,即用两个非
负的新变量之差代替.若决策变量 xk≤0,只须令 xk = xk'
例1 求下列线性规划问题
max z 3x1 4x2 x3 2x4 x1 x2 x3 x4 25
s.t.x1 2x2 x3 2x4 36 x1, x2 , x3, x4 0
解:化为标准形
max z 3x1 4x2 x3 2x4 x1 x2 x3 x4 x5 25
b b1, b2 , , bm; T ;
(3)矩阵表示的缩写
max z C T X
AX b
s.t.
X
0
其中 A aij mn P1, P2, , Pn, 其它同前.我们称 为A 约束
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一般 m n, m 与 n均为正整数.
三、线性规划模型的标准化
1、将极小化目标函数转化为极大化目标函数.
能既满足需要,又使总的用料最少?(各种可能的搭配 方案如表3-3所示).
表 3-3
解:设第 j 种方式所用的原材料根数为 x j
目标函数 min z x1 x2 x3 x4
约束条件
3x1
2x2 x3 2x2 4x3
6x4
100 200
x j 0 j 1,2,3,4
以上例子,尽管其实际问题的背景不同,但讨论的 都是资源的最优分配问题.它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
使费用最省? 表 3-2
解:设每天购买食品A、B分别为 x1,x2 个单位
目标函数 min z 0.9x1 0.8x2
约束条件
x1 2x2 2
3
x1
x2
一批某种型号的圆钢长8m,需要截取长2.5m的毛 坯100根,长1.3m的毛坯200根,问怎样选择下料方式,才
a22x2
a2n xn
b2
am1x1 am2 x2 amn xn bm
x j 0 j 1,2, , n
线性规划问题的标准形式要求所有约束必须为等 式约束,所有变量为非负变量,并且本教材规定为目 标函数极大化.
3、LP问题的缩写形式
(1)线性规划模型的一般缩写
n
max z c j x j j 1
二、解的性质
定义3.2.1 设 C为 n维欧氏空间 En中的一个集合,如
果对于任意 X ,Y C, 0 1,有X 1 Y C ,则称集
合C为凸集.
定义3.2.2 设 C E n , X C.如果 X 不能用C中不同的
两个点 Y 和 Z表示为 X Y 1 Z,0 1 ,则 X称为 C
性质3.2.1 线性规划问题所有的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S X | AX b, X 0是凸集.
性质3.2.2 X是线性规划问题标准形式的基本可行解 的充要条件是: X为可行域 S X | AX b, X 0 的极点.
凸集
极点
凸集
不是凸集
性质3.2.3 (线性规划基本定理)给定线性规划问题 , A是秩为m的 m n 矩阵.
求一个函数的极小值等价于求该函数相反值的极大
值,若求:min
z
n
c
j
x
j
,
则可先将目标函数乘以(-1)化为
j 1
n
求极大值问题,即求:max z z c j x j 。因此只需要改
j 1
变目标函数的符号就可以完成极大与极小之间的转换.
2、把不等式约束转化为等式约束.
可以在约束条件中添置变量:当约束为“≤”时,
x1进基, x5离基,
z' x1 x2 x3 x4 x5 x6 RHS z' 11 10 0 --34 --2 -02 -21 --8762 x51 00 11/2 0 1/12 00 12 -1-/12 174 xx22 0 10/2 1 10/2 1 -01 1/12 1118
x2进基, x6离基,
z' x1 x2 x3 x4 x5 x6 RHS z' 11 31 40 --13 2-2 00 -02 -702 x5 00 11/2 10 11/2 10 11 -10/2 275 7/1/2 x2 00 11/2 21 11/2 21 00 11/2 1368 18/1/2
第三章 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简称LP)是运筹学
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许多人把 线性规划的发展列为20世纪中期最重要的科学进步之一。 1939年,苏联数学家康脱洛维奇研究并发表了《生产组织 与计划的数学方法》一书,首次提出了线性规划问题, 1947年美国数学家丹捷格提出求解线性规划的一般方法 —单纯形法.从而使线性规划在理论上趋于成熟.后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型线性规划问题的迅速 求解成为可能,从而使线性规划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目前,线性规划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 运输、经济管理和国防等部门的计划管理与决策分析, 成为现代管理的有力工具之一.
若存在可行解,则必存在基本可行解; 若存在有界最优解,则必存在有界最优基本可行解。
该性质表明:在寻找线性规划的最优解时,只需在 其基本可行解中寻找.按性质3.2.2,基本可行解是可行 域的极点,因此若线性规划有最优解,则必定能在其可 行域的某个极点得到.
第三节 单纯形法
单纯形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线性规划的解的 性质,在可行域中找到一个基本可行解作初始 解;并检验此解是否是最优解,若是最优解可结 束计算,否则就转到另一个基本可行解,并使目 标函数值得到改进;然后对新解进行检验,以决 定是否需要继续进行转换,一直到求得最优解为 止.
am1x1 am2 x2 amnxn bm
x j 0 ( j 1,2, , n)
(3.2.1) (3.2.2) (3.2.3)
1、可行解
满足线性规划约束条件(3.2.2)和(3.2.3)的解
X x1, x2, , xn T 称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而所有可 行解的集合称为可行域.
s.t.x1 2x2 x3 2x4 x6 36 x1, x2 , x3, x4 , x5, x6 0
写出单纯形表
z' x1 x2 x3 x4 x5 x6 RHS z' 1 3 4 -1 2 0 0 0 x5 0 1 1 1 1 1 0 25 25/1 x6 0 1 2 1 2 0 1 36 36/2
max z x1 2x2 4x4 x5 0x6 0x7 0x8
x1 x2 x4 x5 x6 4
s.t.
2x1 x2 x1 3x2
3x4 x5 x4 x5
x7 x8
5 6
3x1 x2
x j 0,
2x4 x5 j 1,2,3,4,5,6,7,8
7
其中 x6, x8为松驰变量,x7为剩余变量.
第二节 LP问题的解及其性质
解的概念 解的性质
一、解的概念
设线性规划模型的标准形式为
max z c1x1 c2 x2 cn xn
a11x1 a12 x2 a1n xn b1
s.t.
a21x1
a22 x2
a2n xn
b2
2、最优解
使上模型中(3.2.1)式成立的可行解称为线性规划
问题的最优解.
3、基底
设 A为约束方程组(3.2.2)的 m n阶系数矩阵,其 秩为m,则 A中任意 m 个线性无关的列向量构成 m m 阶
子矩阵称为线性规划问题的一个基底(基矩阵或简称为 一个基),一般记为 B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