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上课
事罢个河的罢短
别休酒流美休几
放,呀,人,个
心,,秋
头
,
。
六、诗歌开端几句,历来被人称 道,请反复吟咏,体会意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
之去,势不可回。
•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
•
“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
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 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 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 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 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且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 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 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 杂的情感。
• 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四、 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主 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钟鼓馔玉”“不足贵” 是诗人仕途失意,志 不得抒的愤激之词!
xuè
裘沽恣
谑
听读
单元概述
因声求气 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古 体还是近体,都是很讲究声律的。所以 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 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 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吟咏诗韵 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 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声韵特点,更要细心 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感情色彩和作者情绪 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 感情,声情并茂的朗读、吟咏,以充分体现出 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感情世界。
2、培养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你没看见吗?黄河之水是 由天上而来。波涛滚滚奔向 东海,永不回头。你没看见 吗?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 了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 傍晚白得如雪。
指导诵读课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注:红色加粗字为重读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
“人生”一联,“尽欢”和
“空对月”须重读。“天生”
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
诵 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
读 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
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
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
“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
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之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 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非李白独创。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
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岑勋先生呵,丹丘先生呵,快快进酒 吧,杯儿不要停!让我为你们唱一曲, 请你们侧耳仔细听:钟鸣鼓响饮食如 玉,何足珍贵?我只愿长醉享乐,不 愿醒来受罪!古来圣贤,生活恐怕都 寂寞,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 驻。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 欢,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享乐一 番。
• 反客为主的狂放 • 圣圣寂寞的愤激
五、如何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 请你说几句话安慰安慰他。
•
李白嗜酒,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
体现。
•
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
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
•
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
感。
愁不来西东不人
情醉呀边边醉生
烦不来黄我不短
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
点 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 拨 “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
“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指导诵读课文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 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 路难》) ” 。
➢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 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 受山珍海味之美。
➢ 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 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权贵 的鄙弃和蔑视。
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 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陈王”呢? 有何用意?
注:红色加粗字为重读音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
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
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
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
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
诵 读
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
“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 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
点 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拨
•
诗人在24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
“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
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
无成就。
•
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
怀才不遇的苦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 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 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 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 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 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 醉酒的诗。
看来,李白天生为诗酒而来,为后人读诗 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劝酒诗------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
点 拨
节奏逐渐加快。
指导诵读课文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注:红色加粗字为重读音
请你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
情感脉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悲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情感脉络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悲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欢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情感脉络
诗 “酒”
“酒” 诗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 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 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 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 “太白世家”的招牌。
南京市上新河中学 徐艳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将进酒》
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 中有“将子无怒”句。
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内容多 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 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字音:
qiāng zūn pēng cén zhuàn
将
樽
烹
岑
馔
qiú gū zì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 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 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
容。“不足贵”“不愿醒”用极强音读。 “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
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
诵 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 读 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
将进酒
李白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即安史之乱前 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 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 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 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 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但 愿长醉不愿醒”。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 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 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 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 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 酒当歌,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 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