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规范练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选择题
1.(2019河北邢台月考,6)下面为秦国部分著名人物的原籍和主要事迹。
据此表可知()
A.楚国是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国家
B.战国时期的人才都流向秦国
C.重用外来人才助推秦的崛起与统一
D.秦国的统一策略具有连续性
2.(2019河北廊坊期中,8)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A.王室与政府已完全分开
B.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C.三公九卿均是国家政务官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3.(2019吉林吉林三模,2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
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
材料反映了()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4.(2019广西南宁一模,25)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
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5.(2019广东茂名二模,25)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
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
据此可知,秦朝()
A.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
B.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
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
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6.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
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
”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
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
B.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D.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
二、非选择题
7.(2019山东临沂月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
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主
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
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
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
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
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
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
从秦统一天
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
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2)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课时规范练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C材料中没有涉及秦统一的过程,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根
据表格中人物的原籍和主要事迹并结合所学秦统一的原因可知重用外来人才是秦崛起
与统一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秦国的统一策略具有连续性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2.B材料强调的是王室和政府的界限模糊,“王室与政府已完全分开”的说法过于绝对,
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三公九卿“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可知权力分工结构尚未成熟,还有相当的原始色彩,故B项正确;“三公九卿均是国家政务官”与材料“非政
府正式之官吏”的说法相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故D项错误。
3.C材料没有强调秦朝政治体制的开创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吏的来源,不能
说明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秦朝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
方的系统,类似一种垂直的管理,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僚机构的重叠,故D
项错误。
4.D上计制度是一种监察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上计制度是地方定期向中央
汇报工作,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状况的了解,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上计
制度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直接推动中央权力的加强,故C项错误;上计制度加
强了对地方的管辖,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5.B材料“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只是说明社会秩序,没有体现法治观念,故A项
错误;“男女礼顺”“建定法度”“事各有序”等都是强调社会行为规范,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规范百姓的社会行为,没有体现恩惠,故C项错误;据材料“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
建议”可知其目的是颂德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故D项错误。
6.D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马克思这番话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故C项错误;秦的统一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而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因此秦的统一掩盖不了经济上“分散”的现实,故D项正确。
7.参考答案(1)内容: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分封要举行仪式,天子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
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影响: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
主地位);确立了分封制的程序和等级制度。
(2)变化:在地方建立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基层实行什伍连坐,打破了国野制度;确立了划分县的原则。
意义:秦国建立了基层地方行政体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地方官吏由国君任命,加
强了君主的统治,完善了官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