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_ppt上课用
古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_ppt上课用
【析】这是作者摹仿民歌体写的恋歌。它写的是一位沉浸 在初恋中的少女微妙复杂的心理:她爱上了一位小伙子, 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 疑虑,既欢喜,又担忧。“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 语,“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雾 见露 莲隐 不芙 分蓉 明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35: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 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 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 蓄。
对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 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 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 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 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 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 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 零。 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 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 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 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
借代 ① “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②“门前冷落鞍马稀” ------白居易《琵琶行》 ③“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①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②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 ③ 诗中以“杜康”代酒。
借代
“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 也作为其国都的代称。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 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 山。 ------辛弃疾 《菩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
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 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 于想象,对事物的形象、特征、 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 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 物的作用。
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 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 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
境。”(《人间词话》)
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 去思索体会。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山园小梅[1] 众芳摇落独暄妍[2],占尽风情向小园[3]。 疏影横斜水清浅[4],暗香浮动月黄昏[5]。 霜禽欲下先偷眼[6],粉蝶如知合断魂[7]。 幸有微吟可相狎[8],不须檀板共金尊[9]。
比拟
把物人格化,不仅可以使描绘生 动形象,而且表意也更加丰富。 新 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叠字叠词叠句
作用:增强语言的音乐美(韵律感);
起强调作用,使描述的对象更 加生动形象,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 为绵密曲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 ------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 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 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 深处的凄凉。
[注释] ①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 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②舅姑:公婆。
Hale Waihona Puke 通篇用比喻。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 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 借用相关事物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 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 征,引发读者联想 。
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 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 “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 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列锦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①凝炼美。如:陆游的《书愤》中的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两句,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 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 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 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 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 样两层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丝” 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 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夸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 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 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夸张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 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 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 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 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些拟声词也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 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 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 艺术的需要,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 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 而省文” 。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 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 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 文见义”。
互文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 是秦汉时的明月,关仍是秦汉时的关,以此来 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 “开我西阁门”。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 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 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不然既开的是东阁 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 赏之
修辞手法
考 点 导 读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1 修辞手法
表 达 技 巧
2 表现手法 3 表达方式
4 结构技巧
1、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 2、掌握修辞手法这一类型题目的 答题方法
第一课时
见《第一方案》第163页介绍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亭 》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 调了历史之必然。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 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 的修辞手法。
双关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 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 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 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 谁生?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 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 强烈感情。
反问
附:杜牧《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莲”暗指“怜”(即“爱”)。 水中的芙蓉被一层轻纱般的薄雾遮 掩着,隐隐约约,朦朦胧胧,恰似他那 暧昧不明的态度。 既形象地描绘出对方 的神情意态,也揭示出自己又爱又怨的心 理。诗的意境优美,含蓄。
双关 春思(唐·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
设问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 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 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 物的英雄业绩。
设问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 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 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 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 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 问一答,自开自合。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 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 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 喜爱之情。
比拟 该词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抽象的 “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通过词人的主 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 爱春惜春之情溢于言表,给读者以强烈的 感染。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 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 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离思考: 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你能想起哪些“化抽象为具体, (李煜《清平乐》) 化无形为有形”的诗句? ………
比喻
近试献张水部①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②。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列锦
②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 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 之间的离愁别恨。诗人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 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 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自然而然地形 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 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 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 越咀嚼越觉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