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诗歌鉴赏--修辞手法板块一修辞手法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三、四句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一边是大片禾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云朵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

表现了对见死不救的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关:指居庸关。

旆(p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sh)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首边塞诗。

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第一次远赴西域,正值34岁,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

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

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答案: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

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借代和反问两种修辞手法。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作答:(1)既然问的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就要先点明。

(2)具体分析两种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在这里要点明借代的类型,并且说明是如何借代的。

反问则要说明语句的表达效果。

(3)全诗,指出的情感态度。

答案:借代、反问。

用粉黛代当年的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

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

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北宋]欧阳修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宿云梦馆: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化用手法的鉴赏。

化用即巧妙变化引用前人的诗句,以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主要是表达诗人思念家乡,渴盼与亲人团圆的情怀。

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明季节和时间,第二句用私书点明妻子的来信。

岁暮正是归家团圆之时,妻子的来信更勾起思乡之情。

第四句巧妙化用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翻化出新的意境,表达思归之情。

答案:诗人化用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表达思念家人、渴盼团圆的情怀,既亲切自然,增加了诗的内涵,又别致新颖。

板块二表达方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第四句卒章显志,断人肠直抒别情。

前三句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注】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

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南园》由两个反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答案:《马诗》借物抒情,写出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得重用的感慨,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

《南园》直抒胸臆,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痛快淋漓。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结合全诗,简析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谐而富于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4.请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下面一首宋诗。

暮春即事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此题的要求就是赏析诗歌的动静手法,那么,解答题目时就要分析诗歌中何为动,何为静,并体会动静关系,结合诗歌内容指明表达效果。

答案:这首诗运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

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这是动景,并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景。

这样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宁谧,给人以悠闲喜悦之感。

板块三表现手法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2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从整体看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且要求考生从整体着眼。

从小注可知诗人身处晚唐,因为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此时诗人凭吊台城古迹,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

答案:这首诗从整体看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古讽今。

诗人身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昔日繁华荡然无存,如梦一场,诗人凭吊台城古迹,见霪雨霏霏,野草丛生,悲鸟空啼,六朝繁盛无处找寻,只有柳烟笼堤,这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的昔盛今衰,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信笔[清]陈长生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

这首诗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春意的浓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前三句写庭院中红花欲凋、绿草繁茂、鹦鹉欢歌,正面描写春日,显出一派浓浓的春意;末句写风筝吹落到屋顶的西边,侧面描绘东风劲吹、春意浓郁的情形。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