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刘晓】

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刘晓】

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宋】叶绍翁①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浙江丽水)人,生卒年不详,南宋时人,仕历不祥,后弃官居东湖。

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思考与练习】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诗歌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2.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①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②。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杨万里:(1127~1206),江西吉水人,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

诗作典雅精工,清新流丽,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中兴四大家”。

②阴:树叶茂盛浓密,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

【文学常识】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思考与练习】1.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其中“”一句和结句中的“”两字都说明了这是(季节)。

2.“”“”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

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3.这首诗运用了手法,平易自然。

形象鲜明。

4.“”三字给读者以想象。

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3.小松【唐】杜苟鹤①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①杜荀鹤:(846-904),字彦之。

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晚唐著名诗人。

坚持以“苦吟”的态度创作。

早年隐居庐山、九华山读书,唐大顺二年(891)进士登第。

【文学常识】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思考与练习】1.第二句中的“出”与第一句中的哪个字呼应,写出了“小松”怎样的特征?2.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哲理?★4.兰溪棹歌①【唐】戴叔伦②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棹歌: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歌。

②戴叔伦:(732~789),润州金坛人(今江苏金坛县),字幼公。

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

曾任转运留后、抚州判史等职,政治才能卓著。

其诗作语言平易朴实。

【思考与练习】1.怎样理解“越中山色镜中看”一句?2.诗歌用哪些“景”表现了怎样的氛围?★5.滁州西涧①【唐】韦应物②独怜幽草③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①西涧:俗名乌土河,在滁州城西。

②韦应物:(737~792),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实质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曾任滁州刺史,罢任后闲居滁州西涧一年。

③幽草:长在幽静处没人注意的草。

【思考与练习】1.诗中的“怜”意为,“深”意为。

2.诗的前两句中动静结合,“幽草涧边生”,是“”景;“黄鹂深树鸣”,是“”景。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历来常常作为画题。

请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述下来。

4.一个“急”字显出,一个“自”字又显现无人之境的悠闲。

★6.夏意【宋】苏舜钦①别院②深深夏簟③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苏舜钦:(1008~1048),河南开封人。

字子美。

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曾任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等职。

后因事遭诬罢官为民,在苏州筑沧浪亭隐居终老。

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

②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③簟(diàn):竹席。

【思考与练习】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7.四时田园杂兴(夏日之七)【宋】范成大①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平江(今苏州)吴县人。

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

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②耘田:除掉稻田的杂草。

③绩麻:搓麻线。

【思考与练习】1.这首诗以朴素浅近的语言,热情地描写了农村儿童的劳动场面。

前两句描写了“”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

2.诗歌后两句有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请赏析。

★8.绝句两首(其二)【唐】杜甫①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②,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释】①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②然:“燃”的本字,燃烧。

【思考与练习】这首诗一、二句写,描绘了景物的,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

其中一个“欲”字,运用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

★9.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①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②。

此夜曲中闻折柳③,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②洛城:即洛阳。

③折柳:曲名,即《折杨柳》,汉横吹曲,内容多叙离愁别绪。

【思考与练习】诗中的“折柳”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

★10.秋风引①【唐】刘禹锡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①引:乐府诗体的一种。

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思考与练习】1.“秋风”在整首诗歌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钟惺在《唐诗归》中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语意便深厚。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

”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3.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用两个字表达:。

★1 1.溪居即事【唐】崔道融①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②。

【注释】①崔道融:荆州人,曾任永嘉令。

与司空图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工绝句。

②却关:打开门闩。

【思考与练习】1.这首诗勾画了一副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旬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12.暮江吟【唐】白居易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②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③月似弓。

【注释】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

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

②瑟瑟(sè):碧绿色。

③真珠:即珍珠。

【思考与练习】1.“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红”与前一句的什么内容相呼应?2.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3.“可怜”一词在诗中是什么含义?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13.送柴侍御①【唐】王昌龄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注释】①送柴侍御:诗人晚年远谪潭阳郡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由诗题《送柴侍御》可知柴当为诗人的一位知己,他可能是在武冈当地方官。

侍御,即侍御史的省称,行使监察、弹劾等职。

此诗当为王昌龄送柴侍御赴武冈而作。

武冈与龙标相隔约150公里。

②王昌龄:(约698~755),字少伯。

京兆蓝田(今陕西西安)人,盛唐开元天宝年间重要诗人。

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

尤长于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之称。

【思考与练习】1.首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中用“通”“接”二字,意思是,把作者和所送别的朋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离别应是悲伤的,但诗人却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根据全诗的诗意,说说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3.以明月衬托离情和思乡,在唐诗中颇常见。

如南朝谢庄《月赋》中的“”,宋朝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1 4.秋思【唐】张籍①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①张籍:(768~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苏州市),寄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

曾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张籍是韩愈的学生,诗风古淡。

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文学常识】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就是思念家乡亲人,睹物思人的诗。

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思考与练习】1.“欲作家书意万重”的含义是什么?2.第三句中的“恐”与前面诗句中的哪个词相呼应?3.这首诗中有一个经典的细节,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15.画眉鸟【宋】欧阳修①百啭千声随意移②,山花红紫树高低③。

始知锁向金笼④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①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吉州庐陵(今属江西省永丰县)人,贬官滁州时自号醉翁。

欧阳修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唐代韩柳古文运动,还是北宋著名诗人和词家。

其诗风气势雄浑而流畅,而词风深婉清丽。

②随意移: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③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④金笼:镶金的鸟笼。

【思考与练习】1.诗人通过两种环境中鸟的不同遭遇的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叹?2.诗歌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表情达意?★★16.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②终不还。

【注释】①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②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诗中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文学常识】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思考与练习】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中透露出将士们怎样的复杂感情?2.“黄沙百战穿金甲”七个字概括出了边防战争怎样的一些特点?3.一、二两句与三、四两句抒情方式有哪些不同?★★17.玉阶怨①【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