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峄山碑》

《峄山碑》

《峄山碑》
《峄山碑》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

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碑刻历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济宁邹城峄山立下的刻石,即后世所称《峄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秦篆刻石。

《峄山刻石》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曾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祭山川之事”,说明秦始皇曾上峄山(今山东省济宁邹城境内)立《峄山刻石》;后又上泰山,立《泰山刻石》;再东行至琅琊(今山东胶南县西南),立《琅琊台刻石》,其内容皆为歌颂他立国的功德,《峄山刻石》是他的第一个刻石颂扬其废封建立郡县的功绩。

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

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

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

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

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

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句子。

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称峄山刻石有7种翻刻本(今称有9种之多),即“长安木”、“绍兴本”、“浦江郑氏本”、“应天府学本”、“青社本”、“蜀本”,“邹县本”等。

《宋史》记翻刻峄山碑的郑文宝,善篆籀书,师事徐弦。

今西安碑林所藏《峄
山刻石》,便是南唐徐弦临写,郑文宝重刻的,现存于西安碑林第五室,圆首方座,通高218,宽84厘米,两面刻文,共15行,满行15字。

此石刻于宋淳化四年(993年),距今约有九百余年的历史。

《邹县志·古迹卷》记载:“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今济宁邹城孟庙存有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

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

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

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
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

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

[1]
版本
一:“长安本”。

现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内所看到的《峄山碑》就是后世艳称的“长安本”。

圆首方座,通高218厘米,宽84厘米,两面刻字,一为九行,一为六行,行十五字。

二:“绍兴本”。

元至正元年(1341)申徒駉摹刻于绍兴学府。

三:“应天府本”。

元至元十二年(1275)李处簨摹刻于江宁应天学府。

四:“邹县本”。

宋张文仲摹刻于邹县。

五:“青社本”。

宋绍兴四年河南李仲坦摹刻于青社郡舍。

碑刻评价
其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挺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一丝不苟,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

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整齐化一、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这些刻文,对后世碑刻铭文书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唐张怀懽在《书断》中将李斯的小篆定为“神品”,赞曰:“画
如铁石,字若飞动”,称其用笔“骨气丰匀,方圆绝妙”,由此可知李斯的书法结体稳健匀称,法度谨严,故书界有“学篆必先宗‘二李’(秦,李斯;唐,李阳冰)”之说。

《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

结果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