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郑云明(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低碳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学者从内涵、国内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国际经验借鉴等三个方面对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发现:国外大多数国家发展低碳城市都是将交通、商业与公用建筑以及住宅能耗问题作为低碳城市的三大重点领域。

借鉴国外经验,有助于我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全面衡量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并可获得对经济、环境、社会三大体系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综合评价研究的依据。

[关键词]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Low-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ZHENG Yunming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low-carbon city.Summarizing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erms of connotation,domestic low-carbon evaluation index,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learning,this review finds that most countrie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ransportation,business and public buildings and dwelling hous-es for developing carbon cities.Overseas experience will help establish domestic low-carbon city index system and assess the developing level of low-carbon city in our country,offering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tudy on the coordination of three systems in terms of economic,environment and society.Key words:low-carbon city,evaluation index system,research review[收稿日期]2011-01-04[作者简介]郑云明(1983-),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国民经济运行与管理。

近年来,全球变暖和能源消耗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其旨在降低人类活动碳排放的“低碳”。

该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普遍认同,一方面为了保护日益恶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希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刺激经济复苏。

由于低碳经济具有提升能源安全、促进就业、拉动投资三重效益,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严重依赖,原油价格的高位运行给世界经济带来严峻的挑战,传统能源已经不足以支撑整个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形势下,以能源的变革为核心的低碳经济,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对于摆脱化石能源燃烧的依赖性和保证能源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经济的持续运行提供了保障。

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和节能新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46.6%,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接近1%。

而且,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化特征是高耗能产业的迅速发展,这就使我国的城市化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压力。

在此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一、低碳城市内涵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的理念来源于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

低碳经济首先由英国于2003年提出,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并为发展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低碳城市即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其核心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其基本内涵包括:城市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目标。

谷永新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堃的城市。

夏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金石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第2012年第2期(总第392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2,2012Total No.392[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2-0028-0328--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

付允、汪云林等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概念提出后,各国纷纷响应。

学术界围绕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也不断地发展和丰富。

总结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主要指标法,研究重点在低碳城市代表性的指标上,来描述城市达到的低碳水平;二是复合指标法,即选用与城市低碳发展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的低碳化水平。

二、低碳城市评价体系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涉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协调、有序发展的统一体。

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全面的加以描述。

如果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时间变化的因素,因为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也是我们评价的内容之一。

总而言之,有了低碳城市评价体系,我们就有了对经济、环境、社会三大体系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的依据。

通过对三大体系的分析可知:(1)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

即低碳经济也包含了经济增长,所以在指标体系中会设置描述经济发展现状的指标。

(2)打造低碳城市,必须要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丰富能源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减排目标。

(3)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为人口日益增长的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收入和福利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

因此涉及社会安定的指标在体系中也应该有所体现。

1.主要指标法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低碳城市代表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达到的低碳水平。

通常采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净碳源量等来描述,该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较准确反映城市的低碳水平以及碳排放的动态变化;计算程序相对简单。

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包括:没有统一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除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空间可比性以外,其他三个指标均没有空间可比性,因为有的城市地域广阔但人口稀少,有的城市人口众多但地域面积较小,这样就会导致不同指标衡量的同一城市低碳水平相差很大。

在主要指标法的应用方面,胡初枝等采用该方法构建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

针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检验和拐点阈值的预测,类似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倒U型关系。

但倒U型并非两者唯一的关系,经济发展不是解决环境问题唯一的办法。

除了经济发展之外,许多其他社会因素也会影响环境质量。

分解分析法能够揭示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度。

EKC模型揭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方面存在着理论上的局限性。

为此,在EKC模型难以全面解释碳排放机制的情况下,分解分析的方法被引入EKC研究中,以定量分析碳排放变化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将碳排放的变化看作经济规模(以GDP表示)、产业结构(七大细分产业分别占GDP的比例)和碳排放强度这3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碳排放变化分解为3种不同的变化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他定量分析1990-2005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变化效应均值为19.55%。

其中,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引起的变化效应分别为15.76%,-0.86%和4.65%。

总的看来,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变动具有增量效应,这是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碳排放差异性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量效应,但抑制作用并不明显,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技术效应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具有正的效应,从减少碳排放角度来看,现行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并未发挥优势。

该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我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产业发展调整具有一定的意义。

谭丹等从我国三大地区的碳排放着手分析了碳排放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互关系,比较了我国三大地区碳排放的特征和差异。

主要是工业行业的碳排放,以化石燃料消耗为主要碳源,因为工业行业碳排放估算公式为: Et=DfEf+DmEm+DfEf其中,Et为碳排放量,Ef为煤炭消耗量,Df为煤炭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m为石油消耗量,Dm为石油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f为天然气消耗量,Df为天然气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

采用该方法测算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三大地区碳排放的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最少,并且从碳排放的增长速度上看,东部地区增速最快,中部最慢。

进而解释它们之间碳排放存在差异的原因,并针对上述的研究结论提出减少我国碳排放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