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华夏文明之国青铜器展--穿越三千年的文明。
我们都知道青铜器是点燃华夏文明的火光。
青色的光影交错的瞬间,让我们一起亘越古韵,回望经典,感受华夏文化经久的魅力。
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
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
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
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曾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就出自宝鸡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
如今,全市5万多件组馆藏文物中,周秦青铜器约占一半。
其中有全国著名的何尊、折觥、墙盘、卫鼎、秦公钟等国宝级青铜器,充分体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灿烂文化。
现在人们所称的青铜器,均泛指中国历史上青铜时代流传至今的铜质文物。
其实,青铜器最早被运用在5000年前的两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才流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达到鼎盛。
改革开放后的电视剧《封神榜》因讲述商周时期的宫廷生活,所以许多国人得以有机会全方位了解到青铜器文化。
尽管青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但由于铁的广泛运用和迅速发展,青铜器的实用性很快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被淘汰和遗忘。
青铜器开创了一个贵贱之分的节点,这一点是人们至今仍然继承着的。
据记载,夏朝时铜器首先被广泛运用于战场,包括兵器和大型炊事容器,谁拥有铜器,谁就拥有领地,金与石相碰,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在诸多出土青铜器中可窥一斑,夏朝时期的器皿均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人们分辨青铜器所属朝代和真伪多是以铭文多少、繁简和字体发展来辨别,夏朝时期的器皿几乎找不见铭文,更不用说在后世(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青铜器上越来越复杂的纹饰和各式各样象征吉祥和权力的象形图案。
那时候的金属开采极其艰辛,往往需用大量人力和低贱物力采挖并冶炼。
人类之间的战争也开始因为争夺资源而频繁发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进入权力抗争时期,也就是诸侯与王朝并存的商周时期,人类的文明程度又上了数个台阶。
一言不和拔刀相拼的事件也在各种礼数和道德准则的制约下有明显消退。
礼数开始成为统治阶级用来管理领地和人民的手段。
这时,青铜器的发展也进入繁盛,各类能工巧匠变着法儿的将越来越先进易学的技术运用到器皿制造上。
器皿便成为较为明显区分个人及家族身份的标志,当然,着装和言谈也是区别身份的标志,但作为象征物,笨重的立体感十足的铜器最能说明问题。
《礼记·礼器》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不仅表明在那时已有成熟的神位祭祀礼节文明,人类贵贱之分也已经出现,而区分的标准便是手上握着的酒杯。
根据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之“梓人”引《韩诗》的话来判断:“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所以早在古时候,有地位的人就可以对着没地位的人说:我干杯,你随意。
此外,根据象征物大小来评判,贵人喝酒无需付出很多体力。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某个大力士拿起个千斤鼎呼噜呼噜喝酒,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强壮和豪迈,只能说明他的地位低下。
由文人制人到武人制国的发展层次来看,颇具讽刺意味。
拿着几百斤的兵器征服了对手后被推为领袖,最后终于有资格撼动整个领地,居然就拿着个纤细轻巧的杯子做个象征。
不知举爵举觚者作何感想。
根据出土情况,青铜器主要分为:盛放食物或用于烹煮食物的器皿和喝酒盛酒用的器皿、兵器、乐器和杂器,分得再细一些便是八大类:农具、工具、兵器、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
发展至汉代,青铜器已有很多种类的器皿,除了像“尊”这样的象征至高无上地位的器皿直到宋朝还在沿用外,基本上所有的青铜器都因为历史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失去了存在意义。
所以,收藏青铜器,不仅拥有一件千古传奇的物体,更是体会一段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群分类的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