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动学与药效学理论的简介

药动学与药效学理论的简介


5.351±0.533 1.084±0.177 65.18±4.96
6.12

20.73
12.1±4.1
1.3±0.71

9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给药方案
❖ PK/PD疗效预测指标 ▪ Cmax/MIC >8 ▪ AUC0-24/MIC
AUC0-24/MIC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125~250 >30~175
不同给药间隔对不同细菌的T>MIC %
750mg/Q8h
1125mg/Q12h
71.6%
55%
60.5%
40.3%
52.7%
35.2%
2250mg/Qd
33.8% 20.1% 17.6%
17
头孢呋辛的给药方案
❖ 头孢呋辛的两种不同给药方案
以1500mg·d-1持续静脉滴注给药与750mg/Tid静脉注射相比,两种给药方案获 得的稳态血药浓度相似,总体治愈率相同,但日均费用有明显差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持续静脉滴注更能体现用药的经济学原则。
5
依据PK/PD理论制定给药方案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氨基糖苷类给药方案的制定 合适的给药剂量 恰当的给药间隔 耳、肾毒性
6
庆大霉素的给药方案
❖ 一日一次大剂量给药
氨基糖苷类临床有效率由Cmax/MIC 决定,当Cmax/MIC>8~12时,临床 有效率>90%
❖ 间隔24h给药,减少细菌耐 药性
MIC(mg/L)
0.25 1 1
MPC(mg/L)
达稳后Cmax mg/L
达稳后Cmin mg/L
1
5.351±0.533 1.084±0.177
8
6.12

8
12.1±4.1 1.3±0.71
12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给药方案 ❖ 不良反应
▪ 喹诺酮类药物对中枢的不良反应是浓度依赖性的 ▪ 每日一次给药毒性>一日多次给药
X0
max V(1 - e-kτ)
相同日剂量不同给药时间体内药物浓度的变化
8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给药方案 ❖ 我院两种常用的喹诺酮药物的用法及PK值
莫西沙星 400mg/Qd 左氧氟沙星 300mg/Bid 左氧氟沙星 750mg/Qd
达稳后Cmax mg/L
达稳后Cmin mg/L
达稳后AUC0~24 mg·h/L
对肺炎链球菌两种喹诺酮不同用法下的PK/PD
莫西沙星 400mg/Qd
左氧氟沙星 300mg/Bid 左氧氟沙星 750mg/Qd
MIC(mg/L)
0.25 1 1
Cmax/MIC
21.2 6.1 12.1
AUC0-24/MIC
260 20.7 —
10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给药方案
❖ 喹诺酮类抗生素诱发耐药的MPC和MSW ▪ MPC是指防止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性富集扩增所需的最低抗 菌药物浓度。 ▪ 以MPC为上界,以MIC为下界的浓度范围为耐药选择窗MSW。
❖ 耳、肾毒性
实验证明,氨基糖苷 类药物对耳、肾的毒 性不取决于耳、肾细 胞周围药物浓度的最 高值,而在于其周围 药物浓度超过中毒浓 度的时间。Qd给药 比一日多次给药相比 更有利于药物清除, 减少了不良反应。
以单室多次给药模型计算
C SS =
X0
×e-kτ
min V(1 - e-kτ)
C SS =
时间依赖性
(PAE短或无)
T>MIC
• β内酰胺类 • 大环内酯类(不含阿奇霉素) • 克林霉素 • SMZ/TMP
Cmax/MIC;AUC0-24/MIC
• 氨基糖苷类 • 喹诺酮类 • 甲硝唑
部分抗菌药物 的PK/PD特性
及评价参数
浓度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长PAE)
AUC0-24/MIC
• 阿奇霉素 • 万古霉素 • 四环素 • 替考拉宁
细菌曝露于氨基糖苷2h后出现适应 性耐药,24h后敏感性逐步恢复,一 日多次给药,不能起到杀菌作用, 却使细菌耐药性增强。
单次注射(单室模型) Vd=0.31L·Kg-1; 每日给予7mg·Kg-1 ; MIC=2
C max X 0 22.5mg / L V
Cmax/MIC>10
7
庆大霉素的给药方案
2
基本概念
❖ 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
根据不同药物浓度与该种药物杀菌作用的关系的不同,而将抗生素分为 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两大类,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的杀菌作用随药物浓 度的增高而加大,而时间依赖性药物的杀菌作用与药物浓度关系并不密切
3
基本概念
❖ 重要的PK/PD参数
Cmax
T>MIC
4
MIC
抗生素的PK/PD分类
头孢菌素 青霉素
20 40 60 80 100 Time above MIC (%)
16
β-内酰胺类给药方案的制定
❖ 以头孢呋辛不同给药方案为例计算 T>MIC
头孢呋辛 T1/2=1.5h Vd=0.19L·kg-1
T>MIC = ln Dose
T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0
×
×
V·MIC
ln2
DI
MIC=4 MIC=6 MIC=8
13
依据PK/PD理论制定给药方案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β-内酰胺类给药方案的制定 合适的给药剂量 恰当的给药间隔 用药的经济性原则
14
头孢呋辛的给药方案
❖ 给药浓度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时间依赖性特征,Cmax/MIC>2~5与杀菌作用关系密切。
❖ 给药间隔
选择适当给药间隔使
T>MIC >40%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的简介
——及部分抗菌药的药动学特点
1
基本概念
❖ PK/PD概念
PK即为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D为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PK研究药物浓度在体内随时间 改变发生的变化,以及药物分布的特点,PD研究药物的 作用机制与效能。为了更有效的进行抗感染治疗,将药 物的体内过程与抗菌药物药效结合起来制定治疗方案便 是PK/PD参数的概念和意义。
以取得理想的细菌清除率
Bacteriologic Cure (%)
100
80
60
头孢菌素
青霉素
40
20
0 0
20 40 60 80 100 Time above MIC (%)
15
β-内酰胺类给药方案的制定
❖ 给药间隔
当T>MIC >40%后,动物 死亡率不再降低
100 80 60 40 20 0 0
11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给药方案
❖ 基于MIC控制感染,根据MPC和MSW阻断第一步耐药突变。
▪ 通过使血浆药物浓度迅速达峰,减少在MSW中的时间,并使其 余治疗时间血药浓度在MPC之上。
▪ 选择MSW较窄的药物。
对肺炎链球菌两种喹诺酮不同用法下的PK/PD
莫西沙星 400mg/Qd 左氧氟沙星 300mg/Bid 左氧氟沙星 750mg/Q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