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央电大教务处教学管理科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文学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专科段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是理论性质较强,实践意义深远的课程。

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又需要文学实践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文学写作、文学阅读等问题有比较正确和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文学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培养能力。

它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大量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54,共3学分,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共分为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等九章,这九章内容,是有机的整体。

教学上有如下要求:(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讲授离不开大量的文学实践,理论知识的积累要有一定的文学实践的积累。

理论的阐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因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例教学讲授原则。

每一章都将涉及一个重点教学案例,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检验,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层次探索。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文理论学习的兴趣,增强文学的感悟能力,批评鉴赏能力。

(三)多种媒体互动原则。

从教学手段上,采取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互动,实时在线学习与非实时讨论结合,主教材与参考资料互为补充的原则。

理论教学内容伸缩余地大,涉及范围广,难免挂一漏万,最好的措施就是利用较好的教学手段,从不同方面展开理论教学的多层面解析。

(四)学习讨论相伴原则。

理论学习要有思想交锋,教学活动要多安排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学习讨论。

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通过理论研讨、辩论,深化理论学习,能够学有所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的使用本课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先生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主教材。

文字教材依据本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教材的编写共有八章,分为文学界说、文学文本、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类型、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

每章的编写均设计为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建议、教学内容、章节小结、综合练习和参考题等部分。

(二)音像教材的使用录像课为专题性质讲授类型。

共设计为引论部分、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阅读与批评、期末复习等六讲。

音像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为辅导教师提供教学的基本思路,帮助同学理清学习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把各章节的内部关系进行有机的整合。

同时为配合教学活动,制作4讲IP课件,作为录像教材的重要补充,主要目的是,案例讲解。

分为文本案例、体裁案例、创作案例和鉴赏案例。

(三)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文学概论涉及较多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重要概念,大量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经典内容,主教材难以包容。

辅助教材将对主教材涉及到的相关概念、重要人物、经典论述以及必要的背景材料进行编辑整理,为教学提供内容较为丰富的参考资料。

二、教学建议(一)马列文论是文学概论重要的理论指导思想,文学概论的教学工作要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要紧密结合文学的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本课程开设时间比较靠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注意文学阅读的实践,教师要为学生列出书目,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三)文字主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学生应认真研读,其它教学媒体是重要的补充,不要有所忽视。

练习题和综合测试是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教材内容的有效手段,同学们应认真思考,积极完成。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一、教学要求1.掌握文学的含义,了解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发展历史。

2.理解文学的属性。

3.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对象以及文学理论研究。

4,掌握六种文学观念的具体内涵。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文学的含义一、文学含义的历史演变:1.文学的原初含义——文章和博学;2.文学的狭义——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3.文学的广义——一切语言性符号。

二、文学的现代含义:1.文学在现代学术机制中;2.文学作为现代跨文化沟通的产物;3.文学是有文采的表情达意的语言作品。

三、文学的外部特征:1.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2.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3.文学要表情达意。

第二节文学的属性一、历史上的文学观念:1.摹仿论;2.实用论;3.表现论;4.体验论;5.语言论;6.文化论。

二、文学的属性: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

第三节文学理论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二、文学理论的含义。

三、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与学习途径:1.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2.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

三、重点难点1.重点:文学的含义、六种文学观念。

2.难点:文学的属性。

四、教学建议1.从文学的含义的历史演变这一点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在不同历史时代中的意义。

2.介绍关于文学理论的不同观念,加深学生对文学与人类生存活动的关系及其意义的认识。

3.推荐一部论述清晰而又平易近人的文学理论著作,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兴趣(如推荐童庆炳先生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

第二章文学文本一、教学要求1.理解文学文本的含义。

2.掌握文学文本层面和呈现类型。

3.了解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本与文学文本:1.文学文本是独立自主的语言系统;2.文学文本是普遍性社会语言系统;3.文学文本是指文本关联性。

二、文学文本:1.语言系统;2.表意;3.蕴藉;4.阅读期待;5.开放。

三、文学文本层面:1.中国文学层面论;2.西方文学文本层面论;3.文学文本层面。

(1)语言层;(2)形象层;(3)意蕴层;(4)余意层;(5)衍意层。

第二节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一、再现型文本:1.再现型文本及其特征;2.西方再现型文本实例;3.中国再现型文本实例。

二、表现型文本:1.表现型文本及其特征;2.西方表现型文本实例;3.中国表现型文本实例。

三、象征型文本:1.象征型文本及其特征;2.西方象征型文本实例;3.中国象征型文本实例。

四、文学文本的多元呈现:1.再现与表现的互渗;2.再现与象征的互渗;3.表现与象征的互渗。

第三节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一、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二、高雅文化文本:1.语言形式创新;2.社会关怀;3.个性化趣味。

三、大众文化文本:1.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2.文体的流行性和模式化;3.故事的类型化;4.观赏的日常性;5.效果的愉悦性。

四、民间文化文本。

五、文学文本的文化互渗:1.高雅文化文本中的互渗;2.大众文化文本中的互渗;3.民间文化文本中的互渗。

三、重点难点1.重点: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层面和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

2.难点: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四、教学建议1.结合具体个案讲解文学文本含义。

2.引导学员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理解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和文化类型。

第三章文学媒介一、教学要求1.理解文学媒介的含义。

2.掌握媒介先行的具体内涵。

3.充分认识文学媒介的作用。

4.了解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文学媒介及其演变一、什么是文学媒介?二、媒介优先:1.文学文本呈现于文学媒介;2.文学写作在媒介基础上实现;3.文学媒介凸现文学文本的审美形态。

三、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1.口语媒介;2.文字媒介;3.印刷媒介;4.大众媒介;5.网络媒介。

第二节文学媒介的作用一、传播媒介的作用。

二、文学媒介的特殊意义:1.文学媒介规定文学形象的内涵;2.文学媒介影响文本修辞效果的产生。

三、文学媒介的特点:1.涉义性;2.物质性;3.中介性;4.语境依托性。

三、重点难点1.重点:媒介先行、文学媒介的特殊意义。

2.难点:文学媒介的特点、演变。

四、教学建议1.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比较不同媒介中文本的不同形态。

2.组织同学讨论有哪一些不同文学媒介的形式,他们比较喜欢接受什么样的媒介形式。

第四章文学语言一、教学要求1.掌握文学语言在文学中的角色。

2.了解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3.掌握汉语形象的内涵及其不同的修辞形态。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文学语言一、文学语言:1.文学语言是经过了作者加工和提炼的“文学文本中的语言”;2.文学语言是一种情感化的语言;3.文学语言是一种富有文采的语言。

二、语言在文学中的角色:1.语言是文本的物质现实;2.语言是意义的现实处所;3.语言再现自身;4.语言是文本美的一种现实体现。

三、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2.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陌生化;(2)语境化;(3)蕴藉性。

第二节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一、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形象:1.语言形象和一般文学形象的关系;2.语言的基本形象;3.语言的审美形象。

二、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1.文言与白话;2.书面语与口语;3.杂语与独白;4.双声语、互文性。

三、重点难点1.重点:文学语言的特征、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

2.难点: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

四、教学建议1.本章内容丰富,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语言在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2.从丰富的文学语言实例吸取养料,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

3.推荐一部现代文学名著,帮助学生理解文学语言的审美形象及其魅力(如汪曾祺的小说《受戒》)。

第五章文学形象一、教学要求1.理解文学形象的含义。

2.掌握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的特征。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文学意象一、文学意象及其特征:1.文学“意象”的由来;2.文学意象的象征内涵;3.文学意象的特征:(1)指意性;(2)暗示性;(3)朦胧性。

二、文学意象的演变:1.古典文学中的意象;2.现代文学中的意象。

三、文学意象个案分析。

第二节文学意境一、文学意境及其特征:1.文学意境;2.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境交融;(2)虚实相生;(3)感会于心;(4)韵味无穷。

二、文学意境的演变:1.古典文学中的意境;2.现代文学中的意境。

三、文学意境个案分析。

第三节文学典型一、文学典型及其特征:1.文学典型;2.文学典型的特征:(1)独创性;(2)历史性;(3)多义性;(4)感染性。

二、文学典型的演变:1.西方文学中的典型;2.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典型及其演变。

三、文学典型个案分析。

三、重点难点1.重点:文学形象的含义和类型。

2.难点:文学意象。

四、教学建议1.结合读者的文学形象欣赏体验进行教学。

2.紧密结合具体实例讲述文学形象的含义和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