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课案制作人:吕晓坤制作时间:2011-11-15【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式】赏析,朗读,讲练结合【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工诗,尤擅七言。
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今仅存诗两首。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对诗歌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3、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每人至少三句。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
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
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
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
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三)字音辨识滟.滟()芳甸.( )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扁.担()徘徊..()()砧.上()碣.石()潇湘..()()二.整体感知1、听配乐朗读2、自由朗读3、看注解,查工具书,弄懂下面的词语的意思:滟滟芳甸霰穷已穷尽但见只见扁舟孤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能承受可怜徘徊移动无限路4、弄清大意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重在写月)三、导学问题(一)、赏析前8句1、找出这8句诗中的意象,运用你的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八句的意境。
春江潮水海明月波芳甸花林流霜白沙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是与潮水一起涌出来的。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难以分辨。
幽美,恬静的意境2、赏析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小结: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二)、赏析诗歌9—16句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思考:诗人此时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产出奇想,他思索了哪些问题?从描写景色转向关照人生,对人生的思索。
宇宙永恒,生命有限,而无数个有限的生命又使人类得到了延续。
哀而不伤。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只”,有些版本写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还是作“望”好?(三)赏析17—28句11、17-20句写的是什么?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2 、“白云一片去悠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将游子比作白云。
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借代,扁舟子代指漂泊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代指思妇。
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赋予月亮以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这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5、“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表达出思妇什么样的感情?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
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四)赏析最后8句1、这几句主要写了什么?游子思妇2、“江水流春去欲尽”中“流春”有何丰富的意蕴?对春光渐逝的惋惜,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3、“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运用了何种方式?有何好处?以景结情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枝。
表达了作者无尽的相思之情。
四、理清诗歌结构(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景物美(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五、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明确: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
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六、知识拓展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四.牛刀小试杂诗(陶潜)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凤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1.这首诗中写人生无常的名句是:____ _,___ ___。
2.“飘如陌上尘”一句,把___人__喻为“陌上尘”,以“陌上”喻__ 人世___。
3.《论语》有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此诗和这个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 __,__。
4.摘出能够表现诗人“桃花源”的理想生活的几句诗。
5.“斗酒”,是说酒多还是酒少?“斗酒聚比邻”表现了陶潜什么思想?少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
6.有一首《长歌行》,其中有四句诗是这样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请写出此诗中与这个意相近的诗句。
1、诺基亚的成功一个企业置身商界犹如一个人置身社会,其生命的旅途中,形形色色的诱惑是很多的,可贵的是世界名牌企业一旦认准了属于自己的一点之后,敢于舍弃其他的一切,而且为了将全部力量集中在这一点上,最典型的例子是诺基亚。
1990年的诺基亚,因产业领域过宽而濒于破产,后来老总决定只认准一点--手机,将其他产业全部舍弃(包括卖掉一个年利润800万美元的制药厂),5年后它便东山再起了。
提示:专心容易成功,路多了踩不死草。
舍弃。
2、杨时程门立雪宋代著名学者杨时,四十岁时拜程颐为师。
一个下雪的中午,杨时和他的同学在读书时产生了疑问,便去请教程颐。
当时,程颐正在午睡,他们便站在门口,静等老师醒来;待程颐醒后发现他们时,他们站的地方已在雪地里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提示:尊师不是做秀,心诚能求真知。
尊重知识。
3、愈来愈烈的沙尘暴我国的沙尘暴灾害可以说是愈演愈烈。
据专家统计,从1952年到1993年,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黑风暴事件。
之后,每年四五月份,甘肃河西走廊至少要发生一次,而在2000年,连续就是8次。
据权威专家分析,在10-20年内,面对人口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现状,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我国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提示:万事有果必有因,环境恶化是大自然对人类冲动最好的惩罚。
尊重规律。
尊重自然。
忧患意识。
4、驯兽师的危险时刻杭州有一位驯兽师讲过一个故事。
他训练了一只狮子,平日里十分温顺。
但有一天进笼与它交流,一进门,风就把笼门关上了,他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自己的口袋。
这个动作被狮子误解了,狮子忽然怒吼起来,瞪着他。
他心中一阵慌乱,知道狮子已经饿了一天,而刚才这个动作是敌意,如果狮子进攻他,他必死无疑。
他站在那儿不动,脸上露出了笑容,眼睛直视着狮子。
时间一分一分过去,狮子慢慢从暴怒中恢复过来,舍下他一边去了。
提示:沉着冷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