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传染病概述概念举例传染源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生病的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侵入另一个易感者体内所经历的途径空气、飞沫、尘埃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水、食物、苍蝇是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虫媒传播手、用具、玩具传播血液、血制品传播土壤传播人群易感性某一特定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麻疹病人的护理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特征。
本病传染性强,易并发肺炎。
一、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传染源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性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易感人群麻疹疫苗普及后,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相对上升发病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二、临床表现★分期持续时间特点潜伏期一般6~18天,平均10天可有低热、全身不适前驱期(出疹前期)从发热至出疹一般3~4天发热+上感+麻疹黏膜斑(90%以上的患儿于发疹前24~48h出现),有早期诊断价值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底,为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可有麦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喉炎、心肌炎、麻疹脑炎等小结:麻疹、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主要并发症均是支气管肺炎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良,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继发细菌感染。
2.血清学检查出疹1~2天内即可从血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有早期诊断价值。
3.病原学检查从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麻疹病毒可作出特异性诊断。
四、治疗原则麻疹无特异疗法,以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预防感染为治疗原则。
有并发症的给予相应治疗。
补充维生素A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麻疹患者临床治疗时适量补充维生素A可以降低肺炎、腹泻、中耳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缩短麻疹患者病程,促进患者康复五、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继发感染有关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疹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4.潜在并发症肺炎、喉炎、脑炎等六、护理措施维持正常体温处理麻疹高热时需兼顾透疹,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酒精擦浴、冷敷保持皮肤黏膜的完整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导致继发感染保证营养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为宜,少量多餐观察病情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一旦发现,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隔离患儿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者延至出疹后10天(疹前疹后各5,合并10)。
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潜伏期6-18天)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等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min以上保护易感人群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接种麻疹疫苗。
7岁时进行复种。
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日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免于发病七、健康教育向家长介绍麻疹的病程、隔离时间、并发症和预后,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
无并发症的患儿可在家中治疗护理,指导家长做好消毒隔离、皮肤护理及病情观察,防止继发感染。
教育家长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
水痘病人的护理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皮肤和黏膜相继出现并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全身症状轻微。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一、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传染源水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性出疹前1~2日至疱疹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传播途径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及疱疹液中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主要见于儿童,以2~6岁为高峰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高发二、临床表现典型水痘发病潜伏期约2周,前驱期仅1天左右皮疹特点分批出现,初始为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椭圆形小水疱,疱疹易破溃,2~3天开始干枯结痂。
不同性状的皮疹同时存在是水痘皮疹的重要特征皮疹分布向心性分布,躯干多,四肢少黏膜疱疹可出现在口腔、咽、结膜和生殖器等处,易破溃形成溃疡病程发展为自限性疾病,一般10日左右自愈并发症常见为皮肤继发性细菌感染。
也可并发水痘肺炎、脑炎等三、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滴度增高4倍以上可确诊,疱疹刮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及核内包涵体。
四、治疗原则原则为自限性疾病,无合并症时以一般治疗和对症处理为主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是目前首选药物,在水痘发病后24小时内应用才有效对症治疗皮肤瘙痒局部应用炉甘石洗剂或口服抗组胺药高热予退热剂,禁用阿司匹林,其可诱发Reye综合征并发症进行相应对症治疗其它皮质激素可导致病毒播散,一般不宜使用五、护理问题1.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水痘病毒引起的皮疹及继发感染有关2.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3.潜在并发症肺炎、脑炎等六、护理措施维持皮肤完整室温适宜,衣被不宜过厚(患儿不适,增加痒感),皮肤瘙痒难忍时,可分散其注意力,或用温水洗浴、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亦可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物降低体温可用物理降温,忌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Reye综合征的危险病情观察如有异常尽早通知大夫预防感染传播无并发症的患儿多在家隔离治疗,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日止(病程10天,出疹前2天至结痂都传染性)。
易感儿接触后应隔离观察3周(潜伏期2周)七、健康教育加强预防知识教育,如流行期间少带儿童去公共场所。
向家长介绍水痘隔离时间,使家长有思想准备,以免引起焦虑。
指导家长给予患儿足够的营养和水分,饮食宜清淡。
为家长示范皮肤护理方法,防止继发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护理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大、疼痛为特征,多伴发热和咀嚼受限,可累及其他腺体和器官。
一、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传染源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传染源传染性自腮腺肿大前1天至消肿后3天均具传染性传播途径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亦可经唾液污染的食具、玩具等途径传播易感人群5~15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好发发病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二、临床表现三、辅助检查四、治疗原则本病是自限性疾病,无特殊疗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可采用中医中药内外兼治。
五、护理问题1.疼痛与腮腺非化脓性炎症有关2.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3.潜在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等六、护理措施七、健康教育1、扫盲:向家长讲解腮腺炎的护理和隔离知识,指导家长做好隔离、用药、饮食、退热等护理,学会观察病情。
2、隔离:无并发症的患儿一般在家中隔离治疗,采取呼吸道隔离,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3天为止。
3、保护易感人群:消毒+接种疫苗+接触者观察3周。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一、病因与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无病原携带者,传染源为急性期和隐性感染者.以粪-口传播为主(戊肝)抗-HAV阴性者乙型肝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包括丁肝)抗-HBs阴性者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普遍易感附: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最早出现血清学标志抗-HBs抗体一种保护性抗体,3~6个月开始出现,可持续多年(曾感染过;接种疫苗)HBcAg(核心抗原)存在于受染肝细胞核中,血液中检测不到,+表有传染性抗-HBc IgM早期感染;IgG过去感染HBeAg(e抗原)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标志抗-HBe传染性减弱的标志HBV-DNA最敏感最直接的HBV感染指标两对半检查二、临床表现重型肝炎的诱因①病后劳累;②感染,常见胆系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等;③长期大量酗酒或病后酗酒;④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⑤合并妊娠。
主要表现为肝衰竭:①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1μmol/L;②肝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③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④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早期可出现计算能力下降,定向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烦躁不安,嗜睡,扑翼样震颤等,晚期可发生昏迷,深反射消失;⑥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血尿素氮升高等。
淤胆型肝炎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又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自觉症状较轻,而黄疸较深,伴全身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或灰白色。
肝炎后肝硬化在肝炎基础上发展为肝硬化,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及门静脉高压征。
三、辅助检查(一)血清检查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急性黄疸型肝炎常明显升高;慢性肝炎可持续或反复升高;重型肝炎时因大量肝细胞坏死,ALT随黄疸迅速加深而下降,称为胆-酶分离。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
3.清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和A/G比值下降,见于慢性肝病。
4.黄疸型肝炎时,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淤胆型肝炎则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查 PTA与肝损程度成反比,可用于重型肝炎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
重型肝炎PTA常<40%,PTA愈低,预后愈差。
6.血氮浓度检测若并发肝性脑病,可有血氨升高。
(二)尿胆红素检测黄疸型肝炎:尿胆原和尿胆红素↑,淤胆型肝炎时尿胆红素↑,尿胆原↓或(-)。
(三)肝炎病毒病原学(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1)血清抗-HAV-IgM:是甲肝病毒(HAV)近期感染的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
(2)血清抗-HAV-IgG: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V的病人,为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⑴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阳性见于乙肝病毒(HBV)感染者。
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
抗-HBs阳性主要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
(2)e抗原(HBeAg):HBeAg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
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3)核心抗原(HBcAg):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如检测到HBcAg,表明HBV有复制,因检测难度较大,故较少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4)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DNAP:均位于HBV的核心部分,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
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
HBV DNA定量检测有助于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
3.丙型肝炎(1)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而于治愈后很快消失,因此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