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二 故都的秋 学案

人教版必修二 故都的秋 学案

第2课故都的秋开卷有益秋天,有个约会……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刻,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咏秋的新篇章。

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的文章的崭新天地。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的残鸣被西风吹走,当秋雨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真的到了。

基础导学1.文学常识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

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2.写作背景避世遣愁话“秋味”本文写于1934年8月。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相关知识听人说郁达夫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

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

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

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穿过沼泽,走向坚实。

——刘海粟《漫论郁达夫》英国的加莱尔说过“英国宁肯失掉印度,不愿失掉莎士比亚”;我们今天失掉了郁达夫,我们应该要日本的全部法西斯头子偿命!——郭沫若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极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

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

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

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易森《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你所承受的苦难,都将化作你成长路上的勋章,昂首阔步,身披万丈霞光。

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涨满了秋池的巴山秋雨,悲凉的秋味飘满了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纵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简短一赞,却也难抑浓郁的悲凉之风。

忧郁——我想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他的笔下,处处都是忧郁,甚至有些无病呻吟般的忧郁,但我想称他的忧郁为“本色的忧郁”,这份忧郁,与现在的一些哀春伤秋的网络文艺小清新文不一样,读完之后,才会觉得,真的不一样,因为我在里面看到了放大的自己。

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告诉自己:“即使做不成文天祥、陆秀夫,也要做伯夷、叔齐。

”并赋诗曰:“松树梅花各耐寒,心坚如石此盟磐。

首阳薇蕨钟山菽,不信人间一饱难!”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相吻合,使得以秋为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心理定势。

,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废( ) 混沌.( ) 陪衬.( ) 平仄.( ) 落蕊.( ) 潭柘.寺( ) 普陀.山( ) 廿.四桥( ) 一椽.破屋( ) 譬.如( ) 答案:tu í d ùn ch èn z è ru ǐ zh è tu ó ni àn chu án p ì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厦⎩⎨⎧ 混⎩⎨⎧ 荷⎩⎨⎧折⎩⎨⎧ 落⎩⎨⎧着⎩⎨⎧答案:厦①xi à厦门 ②sh à大厦 混①h ún 混水摸鱼 ②h ùn 混沌 荷①h é残荷 ②h è荷重 折①sh é折耗 ②zh é折叠 ③zh ē折腾 落①lu ò疏疏落落 ②lu ō大大落落 ③l ào 落枕 着①zhu ó着衣 ②zh áo 着急 ③zh āo 着数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椽喙缘⎩⎨⎧ 沌 炖 钝 ⎩⎨⎧ 嘶厮撕 ⎩⎨⎧寞 漠 答案:椽(大笔如椽) 喙(不容置喙) 缘(缘木求鱼) 沌(混沌)炖(炖肉) 钝(迟钝) 嘶(嘶鸣) 厮(厮杀) 撕(撕裂)寞(落寞) 漠(冷漠)4.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

(1)萧索·萧条·萧瑟A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 的荒村,没有一点生气。

B.荒山老树,景象十分。

C.靠左偏前是一棵直挺挺的白杨,树叶在上面作响。

解析:三个词都有“缺乏生机”的意思。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萧条”指的是寂寞冷落,毫无生气;也用来指经济衰微。

“萧瑟”指的是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或者寂寞凄凉。

答案:A.萧索B.萧条C.萧瑟(2)颓废·颓丧A.被老板批评了两句,他地低着头,半天不说话。

B.失去了理想,他从此像一只折翅的苍鹰,便一天天下去。

解析:两词都有“衰败,消沉”之意。

“颓废”多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也可以指坍塌荒废。

“颓丧”指情绪低落,精神萎靡。

语意比“颓废”要轻。

答案:A.颓丧B.颓废(3)落寞·寂寞A.圣诞红、圣诞礼物、圣诞音乐烘托得冬季一片暖意,而独自在外的小梅却感到了一丝的。

B.被黑心老板骗,被周围的人嘲笑,他带着一脸的来到江边。

解析:两词都有“冷清”的意思,“落寞”语意要重一些,指的是寂寞,冷落凄凉,也可以指失意潦倒。

“寂寞”指的是冷清孤单,也可以指静寂无声。

答案:A.寂寞B.落寞(4)领略·领悟A.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到人生中爱的真谛。

B.语文像大海一样神秘,你可在潮起时海的壮美,也可在潮落时体味海的静谧。

解析:两词都有“体会”之意。

“领略”强调“略”,更多的是欣赏,晓悟。

“领悟”强调“悟”,是指体会,领悟。

答案:A.领悟B.领略课堂探究一、合作探究1.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答:答案: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太多太多。

所以,中国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联想到自己事业不成功名无望,就不免发出种种的哀叹。

《秋声赋》《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里的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

“这秋的深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

“北方”是指“故都”,历代王朝京城所在之地,多少文人在这里铩羽折戟,败家丧身,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的深味”。

2.赏析文中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答:写秋诗文的文字?答:答案:①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章法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③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

对此,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答:答案: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

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能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5.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不少同学提出对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悲凉”难以理解。

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你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我的观点:答案:观点一:社会环境黑暗。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观点二: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

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观点三: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观点四: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

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二、归纳总结图解文章主旨探微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三、技法学习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

常见的对比手法有两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时间上纵向发展的比较是纵比;把不同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我们称之为横比,《故都的秋》中作者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就是典型的横比。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抑南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