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12分)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符号范周①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社会群体历经漫长历史发展阶段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代表性符号,是其思维方式、信仰风俗、审美情趣和民族情感等的凝练表达。
保护好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就是保护好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②在当前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下,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首先需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项目达40个,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此巨量的文化符号,只有在为人认识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唤醒人们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
③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更需要做好转化和传播。
民族文化符号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下与未来的,其背后不仅具有可融入时代发展的精神价值,还可以通过创新性转化发挥出一定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大受市场欢迎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就是明证。
另外,相对于文化遗产本体的不可移动性,符号化的文化不仅易于为人理解,更易于传播,有助于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与域外文明的交流。
④古人往往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相提并论,这是对文化和旅游融合最为朴素贴切的注解。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与民族文化符号不期而遇,但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使其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仍是需要思考的命题。
⑤保护好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首先要守住安全红线,强化保护为先的理念。
所谓“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并不是要厚古薄今,而是强调要尊重史实,加强保护。
就文化遗产地旅游而言,必须杜绝生态环境过载,制造伪文物、假遗址,“重开发、轻保护”等错误行为。
我们不仅要严格保存和维护空间维度上的文化遗迹,更要保证民族文化符号的原真性,避免一切以商业效益为出发点的误读、曲解和盲目的旅游开发行为。
⑥加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保护,还要积极寻求其与文化旅游市场的链接点,将其打造成城市、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名片。
这需要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挖掘、甄别适用于文旅市场利用的符号元素,进而借助创意思维和科技手段提炼、强化符号特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
此外,还应重视建设现代文旅立体传播矩阵。
深入研究不同的文化语境,做好民族文化符号的国际表达,以扩大传播影响力。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先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解说,然后点明保护好民族文化符号的意义。
B.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的项目都位列世界首位。
C.民族文化符号仅仅是历史的,要保证其原真性,因此“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D.借助创意思维和科技手段,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
2.文章第②段能否与第③段调换位置,请简要分析。
(3分)3.⑤⑥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论述“保护好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往今来,疫病一直与人类如影相随。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
《周礼·天官冢宰》载:“四时皆有疠疾”。
然而,无论疫情如何肆虐,中华民族以愈挫愈勇的坚韧、博大深邃的智慧,不断完善的抗疫举措,抵御住了一次又一次严重的灾疫侵袭。
②疫情关乎百姓安危,影响国家税赋收入,因此,历代在立法时都将疫情奏报列为国之大事,要求地方官据实上报,各地驿站不得拒绝和延误。
唐令规定,呈报疫情的官文书须遵循“小事五日程,中事十日程,大事二十日程”的期限,延误者处罚。
《大明律·吏律·公式》“事应奏不奏”条规定:“若军务、钱粮、选法、制度、刑名、死罪、灾异及事应奏而不奏者,杖八十。
”法律同时要求地方官详细勘验疫情致损情况,杜绝瞒报漏报,以确保朝廷准确掌握受灾情况。
③在法律的严格要求和朝廷的三令五申下,地方官一般都能积极抗疫,实施开仓济民、差医治疗、建立义冢、收养遗孤等一系列措施。
在抗疫过程中,各地的士绅乡贤也尽力给予协助。
士绅乡贤在购置治疫药材、施粥接济百姓、收埋尸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因为官府抗疫与民间自救密切配合,才最大限度减少了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受疫情影响的社会秩序也得以尽快恢复。
④经过长时间的抗争和对疫情的深入了解,历代也注意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疫情预防,形成一整套防治结合、多措并举的疫情治理方式。
比如北宋仁宗皇帝委任专官,集合名医,对历代流传下来的医药书籍进行集中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等医书都得到认真校勘并颁行全国。
明清时期,皇帝非常重视发挥仓储在抗灾防疫中的作用,各府州县遵照朝廷政令广设预备仓、常平仓,储藏粮米,遇年荒赈贷百姓,逢灾疫救济民生。
鉴于罪囚久系狱中,在酷暑时节容易感染疫病,明清改革司法审判制度,实行热审之制,避免狱中疫情肆虐。
每年孟夏,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官审录罪囚,徒、流以下,减等发落。
⑤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丰富的智慧、坚强的意志,一次次战胜了疫情。
今天,相信我们能够再一次经受住锤炼和考验,取得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的最终胜利。
(摘编自张晋藩王斌通《古代抗疫举措中彰显的民族智慧》)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①段引用《黄帝内经》《周礼》中的话,强调民族智慧在抗疫中的重要性。
B. 为了确保准确掌握受灾情况,朝廷制订了法令,杜绝地方官瞒报漏报的行为。
C. 在酷暑时节容易感染疫病,明清时期实行热审的制度,避免了狱中疫情肆虐。
D.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逻辑严密。
2. 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古代抗疫举措彰显民族智慧”?请简要概括。
3. 文中第④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2分)从2005年《仙剑奇侠传》开始,玄幻逐渐成为国产剧重要类型。
2017年,这一类型影视作品仍然不少,但除了年初《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关注度较高外,其他作品并没有激起多大浪花。
玄幻剧已经略显疲态。
类似中国古代志怪小说、西方魔幻电影,玄幻剧是创作者将常规物象幻化变异从而为观众带来超现实奇异感受的叙事艺术。
得益于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玄幻剧营造出更加逼真的视听体验,让观众情感得到宣泄。
与此同时,模式单一、情节雷同等问题使得这类作品豆瓣评分普遍在3.5分(满分10分)。
反观国外幻想题材影视剧,无论《指环王》三部曲还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不仅成为经典之作,其衍生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受到关注和期待。
概观这些玄幻剧,故事内容大多是人、神、魔甚至飞禽走兽在架空世界里陪伴着男女主人公追寻虚无缥缈的爱情,故事虚浮,主题轻浅,视野狭小,又缺乏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
相比于中国古代神话、志怪文学、神魔小说,这些玄幻剧往往只是披着古人外衣,并没有从中吸取足够养分、挖掘深度内涵,因而情感苍白,意义稀薄。
比如,某玄幻剧有不少《山海经》元素和上古神话影子,但仅仅作为符号存在,并未与故事本身有机融合在一起。
幻想题材大众文艺作品受到人们欢迎,最重要的是透过超现实想象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如《天仙配》《白蛇传》这样的爱情主题作品,也是古代人摆脱封建制度伽锁,向往自由美好爱情的观照。
而玄幻剧与生动描绘现实社会、巧喻世俗百态的传统是断裂的,很难看到具有鲜明现实关怀、表达主流价值观的玄幻作品。
青少年群体是玄幻文艺最大推动者,他们寻求新奇故事和瑰丽想象的审美趣味牵动着资本的热情。
一些浮躁的制片单位为赚快钱和高收益,祭出粉丝经济的“法宝”,忙于把原著粉丝和明星粉丝转化为改编作品的消费者,却没有在内涵挖掘和艺术锤炼上进行沉潜,最终将伤害这门艺术的根基。
从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而言,中国玄幻剧有希望出精品,出佳作,如果不用心经营,从风靡一时堕落成明日黄花,实在令人惋惜。
(选自2018年2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码技术的发展固然给玄幻剧制作带来极大推力,但也可能让制作者因过分倚仗技术而忽略内容,从而造成流于肤浅的弊端。
B.大多数玄幻剧釆用将常规物象幻化变异的叙事艺术,在人神魔的架空框架下,讲述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
C.我国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志怪传统,它们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意识,能对生活集中体现,不像玄幻剧有意回避现实。
D.青少年群体是玄幻文艺的最大推动者,但玄幻剧若一味迎合他们的口味,不进行自我提升,将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2.请简要概括玄幻剧的发展现状。
(3分)3.文章认为为什么玄幻剧难以出精品?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①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必须正确认识,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医结合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医学长足发展,也提高了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
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中西医结合疗法就取得了明显效果。
新冠肺炎的防治实践表明,中医药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具有显著作用。
③中医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孕育下产生的医学科学。
虽然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是古老的中医智慧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能够为我们攻克重大疾病提供宝贵的研究思路。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中医药抗病毒的基础与临床实证研究尚显不足,对其作用机理的独特性挖掘有待深入。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的迫切性。
④加强中西医结合,要进行改革创新。
中医药现代化与产业化的源头活水来自鲜活的临床实践,需要加强符合中医学自身特点的创新,加强基础理论与文献的研究。
很多中药对抗击疫病有独特的功效,需要与现行的中医药临床相结合,做好传承教学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医药教材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大的改革,加强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
当务之急是优化中医药发展的生态,尤其是在支持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方面尽快补上短板。
⑤加强中西医结合,还应着眼长远、面向未来,进一步突破机制约束。
首先,应打破目前学科分置的壁垒,加强国内中西医院校战略合作,促进高水平的中医药大学与西医顶尖院校的交流合作,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创新发展,在新医科建设的征程上唱响中西医结合的强音。
其次,瞄准生命科学发展前沿,以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明确学科发展方向为主线,汇聚一批具有宽广胸怀、前瞻眼光、扎实功底的优秀人才,形成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中西医领域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和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
还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将其与中医药特有的非线性思维与高度个性化的特质相融合,加大医学人工智能学科与专业建设,提升中西医研究临床转化水平。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3.11,有删改)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医药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孕育下产生的医学科学,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