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单元测试一、单选题【答案】C【解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几种类型。
结合题意分析,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两者都是营腐生生活的真菌,在同一培养基生活时,会由于争夺培养基中的水分、无机盐和养料以及生活空间等而发生斗争,这种种间关系属于竞争。
2.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由强变弱D.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一般情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A错误;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由弱变强,C正确;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D错误;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
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答案】C【解析】发生山崩处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破坏的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还存在地被植物,如苔藓等,说明还存在垂直结构,B正确;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裸岩上进行的初生演替,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答案】C【解析】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所以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A错误;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B错误;土壤盐碱度会影响土壤中生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C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考点定位】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名师点睛】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其中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 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C. 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 一座山中从山脚到山顶物种的差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错误;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种间关系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C正确;一座山中的物种从山脚到山顶属于不同的群落,D错误。
6.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
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B. 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C. 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 图中害虫存活率的降低是由于食物短缺【答案】B【解析】基因突变率具有不定向性,与农药的使用没有必然关系,A错误;由图可知,在A、B、C、D进行防治后种群密度又会上升,应该是药物防治,而E点后种群密度降低并稳定在一定程度,故E点是生物防治,B正确;E点后害虫的种群密度才降低,则E点后种群年龄结构应是衰退型,C错误;由题意可知,害虫的存活率降低是因为使用药物或者引入天敌,D错误。
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B.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在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值≥1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项正确;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量的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项正确;在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λ值不一定≥1,C项错误;弃耕农田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8.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 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 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 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D. 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N1的数量始终多余N2,且N1的峰值和最低值的出现总是早于N2的峰值和最低值,因此二者是捕食关系,N1是被捕食者,N2是捕食者.解:A、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N2后增加者后减少表示捕食者,N1先增加者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A错误;B、曲线图中一种生物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表示捕食关系,N2的峰值低表示捕食者,N1的峰值高表示被捕食者,B正确;C、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才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错误;D、曲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才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D错误.故选:B.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动.9.下列有关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中的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D.一般来说丰富度越高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故A错误。
不同群落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
B正确。
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C正确。
丰富度越多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
D正确。
考点:群落物种丰富度10.一渔民承包一鱼塘,他应怎样合理利用池塘生态系统()A.禁渔三年B。
捕捞要彻底C.适量捕捞成鱼D。
饲养单一品种【答案】C【解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实践意义充分利用资源。
11.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 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C. 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D. 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A项正确;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B项正确;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C项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不同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而成年毛竹、幼年毛竹、竹笋属于同一个物种,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相关内容,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利于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2.下列有关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酒精的作用是对小动物进行固定和防腐B. 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是对该细胞进行解离C. 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观察染成橘黄色或者红色的脂肪滴需用显微镜D. 一个渗透系统达到平衡时,漏斗内的溶液浓度仍然可以高于烧杯中的溶液浓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需用70%的酒精浸泡小动物,其作用是对小动物进行固定和防腐,A项正确;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B项错误;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可将花生子叶薄片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染成橘黄色或者红色的脂肪滴,C项正确;一个渗透系统达到平衡时,由于漏斗内的水柱形成的静水压,阻止了溶剂分子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造成漏斗内的溶液浓度仍然可以高于烧杯中的溶液浓度,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渗透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培养皿中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一个菌落是群落B. 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淘汰原有优势种C.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培养皿中含有微生物生活的营养物质,不一定只有一种生物生存,因此不是一个群落,故A错;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群,不是取代原有的种群,故B错;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不循环和逐级递减,故C错;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4.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结构C.优势种 D.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优势种和群落的演替等.解: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优势种和群落的演替等.其中群落的物种组成是群落的首要特征.故选:A.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15.某生物小组做了有关种种群和群落的研究,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通常采用标志法重捕法调查一块菜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B.用性外激素杀死雄虫后,昆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地点,则二者一定存在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蚯蚓的活动范围较小,故应该用样方法测量,A错误;性外激素杀死雄虫后,昆虫的出生率会降低,B错误;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同地点,可能属于竞争,也可能属于捕食等关系,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