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A. 样方法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的对象B. 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 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D.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B【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计数比较困难,A错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德阳五中所有的树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C.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解:A、德阳五中所有的树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C、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属于一个群落,C错误;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属于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B.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C.出生率 D.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选D。
考点:种群的特征【名师点睛】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注意:(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溶液变紫色B. 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滤纸条上最宽的色素带呈蓝绿色C. 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时,在高倍镜下可看到染色体的形态变化D. 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再来计算平均值【答案】B【解析】蛋白质鉴定先加双缩脲试剂A,再加双缩脲试剂B,不需要加热,A错误;由于绿叶中叶绿素a的含量最多,所以滤纸条上最宽的色素带呈蓝绿色,B正确;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由于解离,细胞已经死亡,在高倍镜下不能看到染色体的形态变化,C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不可以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要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D错误。
【点睛】解答A选项,关键要理清楚检测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与检测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的4点不同,如下:5.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加 A 液再加 B 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溶液变紫色B. 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再来计算平均值C.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并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D. 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存在的时间比染色体的长【答案】D【解析】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加热,A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不舍弃样方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B错误;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但没有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C错误;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存在的时间(间期)比染色体(分裂期)的长,D正确。
6.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池塘养鱼过程中人为持续投放饲料,增加溶氧等措施可以增加鲈鱼种群的K值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答案】B【解析】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阳光等资源的充分利用,使产量提升,A项正确;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项错误;池塘养鱼过程中人为持续投放饲料,增加溶氧等措施可以增加环境容纳量,C项正确;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名师点睛】K值的易误点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如下图所示:(3)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7.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答案】B【解析】K值表示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故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以提高K值,A 正确;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在缓慢上升,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B 错误;B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不断增大,被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C正确;曲线Y是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曲线X是在理想条件下的“J”型增长曲线,可以实现最大增长率,D正确。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要求学生识记并区分两种曲线发生的不同条件及变化规律。
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B. 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C. 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D. 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答案】A【解析】由表格可以知道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因为有毒物质积累,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
A、试管Ⅰ、Ⅳ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A 错误;B、试管I与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均不同,试管I与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不同,试管Ⅱ与I、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量不同,试管Ⅱ与I、Ⅲ中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B正确;C、试管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数量相同,但是试管Ⅱ内的培养液体积少,所以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C正确;D、因为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数量比较少,4个试管中的种群都会经历J型曲线增长,D错误.9.下列与生物实验操作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B. 用健那绿染色后,数小时内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其内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C. 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时,应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盖上盖玻片后再计数D. 用苏丹Ⅲ染液给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应用50%酒精洗去浮色【答案】C【解析】甲基绿和吡罗红可特异性地与DNA或RNA亲和,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A项正确;健那绿可以把染成蓝绿色,B项正确;血细胞计数板在使用时应先加盖玻片,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C项错误;用苏丹Ⅲ染液给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应用50%酒精洗去浮色,D项正确。
10.关于“先锋植物”地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衣能附着在云杉、冷杉等植物上,帮助这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B.地衣可以分泌地衣酸C.地衣可以用于制造香料D.有些地衣能进行有性生殖【答案】A【解析】地衣是先锋植物能够分泌地衣酸,使岩石逐渐龟裂和破碎,借助长期的风化作用形成原始土壤,从而为其它植物的生存创造条件。
地衣植物可用来提取药品、染料、香精等,许多种地衣可药用、食用或作饲料。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部分能进行有性生殖。
地衣附在云杉、冷杉上对植物不利,争夺阳光。
11.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A. 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 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 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C【解析】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病毒感染在选择兔子,作为宿主来讲同样也在选择寄生的生物,这是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A正确;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子的寄生关系,毒性过强虽然病毒活性很强,但是由于宿主大量死亡,并不利于兔子与病毒的寄生关系,B正确;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子的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物种基数小,抗病毒的能力并不是下降,从这里得不出这样的结论,C错误;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原因是该病毒是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D正确.【考点定位】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名师点睛】首先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病毒感染在选择兔子,作为宿主来讲同样也在选择寄生的生物,这是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子的寄生关系,毒性过强虽然病毒活性很强,但是由于宿主大量死亡,并不利于兔子与病毒的寄生关系;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起到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12.下列哪些组合是早成鸟?A .鹤—信天翁B .丹顶鹤—家鸡C .鹰—啄木鸟D .鸿雁—孔雀【答案】BD【解析】早成鸟指雏鸟孵出后不需要哺育,完成鸟指雏鸟孵出后需要哺育。
鸛形目、鹱形目(信天翁)、隼行目(鹰)、啄木鸟目的雏鸟为晚成鸟,一般比较凶猛的鸟;鹤形目(丹顶鹤)、鸡形目(家鸡、孔雀)、雁形目(鸿雁)的雏鸟为早成鸟,早成鸟一般是地栖和游禽,性情温和。
13.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图A为“J”型增长,每年增长率不变B. 图B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为0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D.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答案】C【解析】图A为“J”型增长,其增长率不变,A正确;图B为“S”型增长,E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G点时增长速率为0,B正确;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E点之前进行,C错误;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因为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