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以下生物群落的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 弃耕的农田慢慢变成森林B. 森林大火后仍长成森林C. 火山喷发后重新生长成森林D. 水域污染后经治理,各种生物种类逐渐增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水域污染后经治理的演替.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喷发后的演替.故选:C.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成了森林。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 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C. 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高于灌木阶段D.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高于灌木阶段,C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D正确。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C.群落演替直到达到所处自然条件的顶级群落才会终止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A、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B、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而次生演替从草本植物阶段开始,故B错误;C、群落演替如果条件适宜的话,会直到达到森林阶段才会终止,即直到达到顶级群落才会终止,故C正确;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如草本植物阶段优势种即为草本植物,森林阶段的优势种即为乔木,故D正确【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名师点睛】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4.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③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①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有看环境条件,故①错误;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故②正确;③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直结构,故③正确;④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故④错误.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名师点睛】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5.在草原设置固定样地,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而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的生长B.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植物种类呈下降趋势C.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和割草草地比较说明,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D.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图甲中1、2年生植物长势最好,生物量最大,所以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图乙中禾本科植物生物量最大,豆科植物次之,即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的生长,A正确;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优势草的优势被消弱,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为其他种类植物生长提供了空间和资源等,植物种类呈上升趋势,B错误;图甲和图乙中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和割草草地比较,禾本科和豆科植物都较少,只能说明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C正确;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草)是基石,它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和分布,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6.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设N=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 M=收获的甲种子数/收获的乙种子数,收获的种子再播种, 连续进行了5代。
现将N对M作出如图示曲线,则再过若干代()A.甲排斥掉乙B.乙排斥掉甲C.甲、乙共存D.不能确定【答案】A【解析】将各点连成曲线,其变化趋势(斜率愈来愈小)表明甲在竞争中获胜,乙将被甲排斥掉7.在人体哪一部分存在表皮葡萄球菌即可引起疾病?A 皮肤表面B 鼻腔C 腹腔D 阴道【答案】C【解析】表皮葡萄球菌是皮肤表面、鼻腔和阴道的正常菌群,不是腹腔的正常菌群。
所以如腹腔中有此细菌即可能引起疾病。
8.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 -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强【答案】A【解析】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故A错误;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故B正确;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故C正确;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故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名师点睛】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种生物总和构成种群,所以生物构成群落,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企鹅种群密度会有明显变化,企鹅与磷虾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9.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这种种间关系是A. 互利共生B. 竞争C. 捕食D. 寄生【答案】A【解析】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能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养料,二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说明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故选A。
10.光裸岩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A. 地衣阶段B. 苔藓阶段C. 草本阶段D. 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答案】A【解析】光裸岩地上长出森林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A正确,B、C、D均错误。
1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B. 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C. 毀林开荒、囤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D. 群落演替中新出现的物种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答案】D【解析】北方针叶林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A项正确;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故B项正确;毀林开荒、囤湖造田等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C项正确;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项错误。
12.如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0~t1乙种群的生物量大于甲种群B.t1~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内源性因素调节D.t3~t4甲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答案】D【解析】分析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只能得到t0~t1乙种群的种群数量大于甲种群,生物量的大小无法知晓,A错。
种群K值代表环境对种群的最大容纳量,而不是一个某个峰值可代表的,B错。
t2~t3乙种群逐渐遭淘汰,对应此时环境条件开始稳定不变,说明乙种群主要是不适应稳定的环境所致,并非受内源性因素调节,C错。
t3~t4甲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D正确。
13.下图为某群落中棉蚜及其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7月5日后瓢虫数量下降表明该群落中动物的丰富度降低B、棉蚜活动能力较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群群密度C、棉蚜与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反映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D、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应及时人工防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7月5日后瓢虫数量下降,但是物种的数目没有变化,表明该群落中动物的丰富度未变;A错误。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虫卵等;B正确。
据曲线知,棉蚜与瓢虫种群数量相互影响,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
据曲线知,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及时人工防治能减少蚜虫对棉花的危害;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丰富度、种间关系、调查种群密度方法和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以发生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无关【答案】D【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由于动植物群落演替与植被有关,所以动物群落演替必与光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