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金发展史: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
虽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象征,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但事实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
但我国民众对黄金的痴迷仍然是可圈可点。
从考古成果来看,黄金在我国战国秦汉时代广泛被贵族阶层所使用,1968 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的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 生动的体现了汉代黄金制作工资的高超水平,在西汉时代,人们深信玉石能是尸体不朽,而金丝成为连接不同形状玉片的重要工具。
千年后这件“金缕玉衣” 依然保存完整,可见当时很待黄金工匠已具备高超的黄金制作工艺,但限于当时黄金的熔炼技术有限,黄金的仅作为突出饰品艳丽的点缀材料。
从隋唐到宋元清明是及,随着黄金加工工艺的进步,黄金逐渐褪下宗教的神秘色彩,黄金首饰大量进入民间,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国黄金文化的主体。
1,中国古代黄金发展史,商代中期,公元前13~14 世纪我国就掌握了制作金器的技术,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是迄今为止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金器(公元前2100年〜1600年)河北省藁城县西村的商代(公元前1600~ 前1066 年)宫殿遗址和河南省安阳殷中出土的凹凸花纹的金叶和金贝币等也年代较远。
其中的金箔厚度仅0.01 毫米。
这种金箔是经过锤锻加工而成的。
这说明在商代我国黄金的加工技艺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西周的卫墓中发现的包在铜矛、矛柄和车衡两端上极薄的金片,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包金技艺。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
在这一时期,楚国使用一种叫“郢爰”的金币,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金币。
楚国的金币“郢爰” ,可以解释为楚国铸造、用于商业交换和分割称重的黄金货币。
汉代以前,帝王手里积聚了大量黄金,一次赏赐多者上几十万斤,少者几千斤。
这说明我国在汉代以前就发现了不少金矿资源并已逐步掌握了一整套开采、淘洗、炼制和加工技艺。
隋唐时代,人们对黄金首饰的向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朝金银器的制作出现了大量技术高超的制作工艺,掐丝,镶嵌,鎏金,包金等几十种工艺,写着技法流传至今甚至还在沿用,唐、宋时期我国黄金生产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仅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的黄金生产可追溯到北魏正始年间,在唐朝天宝年间砂金生产扩大并形成规模。
到了元朝,元世祖即位之初,明令整顿金、银、铜、铁矿山及冶炼作坊,并严禁这四种金属流出国外。
金矿产地分布在8 个省区,如内地(今河北省、山东省一部分、北京等)、辽宁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广省、河南省、四川省、云南省。
元代允许民采金矿,官府课税,有时收归官办。
民采兴旺时,设提举司、提运司或总管府抽税。
元朝初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了中国,称中国是“东方黄金国” 。
他的本意是说,中国是一个富饶之邦,但也指出中国是盛产金银的。
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之后对矿业不重视,他误认为地下资源有限,不主张开发矿业,明代的金矿业衰落破败,没有作为。
到清代顺治元年黄金杯再度准许在山东省再度开采金矿。
康熙年间(1662~1722 年)各种矿业出现振兴局面。
康熙18 年(1679 年)颁布《矿律》。
乾隆年间对金矿的开采也出现时禁时弛的政策。
我国古代生产了多少黄金,很难推测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外国的经济学家推断,在公元500 年前,中国共生产黄金170 吨。
我国历史学家和黄金专家们研究认为,在公元500 年之前已拥有黄金200 吨以上。
2. 中国近代黄金生产发展史从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中国由于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为了偿付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开始强行开采金矿。
从清代咸丰年间开始,中国的矿业(也包括黄金矿业)进入矿业创始时期。
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侵入中国,通过各种形式和采用不同手段调查中国的金矿资源。
外蒙古图车西盟的金矿,就由沙皇俄国直接经营,于光绪29 年呈请试办。
19 世纪末期,黑龙江省漠河,奉天通化、桓仁,吉林省三姓,直录迁安,热河建平,山东平渡、招远、沂水、四川冕宁,湖南平江黄金洞等地均有金矿相继开采。
1949 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无金”的中国大陆上开始经济建设和金融体系建设。
中国政府只能从新生产黄金中获得增加,而没有历史存留的积累。
在1949 年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黄金问题上一直是严格管制阶段,黄金开采企业必须将所生产出来的黄金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将黄金配售给用金单位。
那时新生产出来的黄金主要用于我国紧急国际支付和国家储备。
到1982 年社会大众才重新开始有权力拥有黄金,拥有黄金的渠道还只是通过商场可以购买到黄金首饰而已。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当前的“黄金匮乏”的历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里,从1949 年到1982 年我们国家整个社会存在一个“黄金断层”,这个“黄金断层”持续时间长达30 年,整整影响了两代人。
在两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与黄金无缘,只是很朴素的知道黄金很值钱,黄金很贵重,但无法接触到黄金,缺乏对黄金的各种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对于黄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
这个黄金断层实际上导致了整个社会对黄金的普遍性无知和漠视。
(5 )中国央行黄金储备截止2005 年12 月底,中国中央银行公布的黄金储备为1929 万盎司,折合约为600 吨。
(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1000 吨以上)按150 元/ 克的市场价格计算,600 吨黄金的价值约为900 亿人民币。
按580 美元/ 盎司的价格计算,1929 万盎司黄金价值约111.88 亿美元。
截止2005 年12 月,中国的外汇储备约8000 亿美元,黄金储备约占外汇储备1.3% 左右(6 )中国黄金生产状况与矿藏储备2003 年我国的黄金产量名列世界第三,黄金年产量约180 吨,折合到当时的黄金价格约为200 亿人民币,而且最近6 年来的产量波动不大。
以2004 年1-5 月份的我国黄金生产情况来分析,全国5 月份生产黄金(成品金)16.837 吨。
1-5 月累计完成79.065 吨。
与去年同期相比,黄金产量增加7.341 吨,同比增长10.24% 。
2004 年1-5 月,黄金矿山企业矿产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计完成64.263 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80% ;冶炼企业(有色、黄金冶炼企业)累计完成成品金32.680 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22% 。
2004 年我国黄金产量达到212.348 吨,与上年同比增长5.86% 。
产金量较大的省有山东、河南、福建、陕西、辽宁、河北等省,山东仍为我国最大产金省,全年产金64.509 吨,占全国产量的30.38% 。
2005 年,中国黄金行业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良好。
中国黄金协会的《全国黄金统计月报》显示,2005 年全国黄金产量达224.050 吨,中国黄金产业的“十五”规划,要求在2006 年达到约240 吨的黄金年产量,可见,我国要迅速大幅提高黄金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
中国国内的黄金探明储量为4000 至5000 吨,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0% ,以现有开采速度还可维持22 至28 年。
(7 )民间储金量较低黄金投资意识匮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黄金产业一直实行严格管制,黄金生产企业须将开采和冶炼的黄金,全部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过审批环节配售给各用金单位。
1982 年,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饰品,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为标志,中国开放金银市场迈出第一步,1999 年11 月,中国放开白银市场,封闭了半个世纪的白银自由交易开禁,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
白银的放 开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
2001 年 4 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 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
同年 6 月,中央银行启动黄金价格周 报价制度, 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兑国内金价进行调整。
随后足金饰品、金精矿、 金块矿和 金银产品价格全部放开。
2002 年 10 月 30 日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为标志 投资逐步走进社会大众,黄金投资在中国迎来了全新开端。
目前, 中国国内的黄金总存量约为 4000-5000 吨。
这包括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和民间大众 拥有的黄金制品。
中国国内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 每年中国市场销售的黄金绝大部分都成 为了黄金饰品,工业、医疗、科研等行业占消费需求的比重较小 ,而黄金的金融投资需求目 前还只是刚刚起步, 所占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怜。
中国民众对黄金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停留在首 饰品的认识上,对黄金的金融投资功能知之甚少,黄金金融投资的参与度极低。
是种种历史原因和金融体制的原因,造成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制品只有 3.5 克左右的现状。
目前,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年消费量只有 0.2 克,消费数量集中在黄金饰品上,与港、台地 区和西方国家的水平差距悬殊 (阿联酋人均年消费黄金最多,达 30 克 ),离印度人均约 1 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离。
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将从以往每年 吨至 500 吨,这对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将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综观中国国内现状,国 家缺乏长远的黄金储备规划, 普通民众对黄金的投资意识、 保值增值应对金融危机、 通货膨 胀的功能远未了解。
但目前国内大众投资黄金的意识正在被唤醒, 从投资需求来看, 中国黄 金市场在彻底开放之后, 将令世界再度吃惊, 中国民众在黄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能力不可低 估。
,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黄金200 吨左右增加到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