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城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省城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省城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1. (9分)(2016·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罗丹说:“果然!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

”这话含意深厚,道理何在呢?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物即是动,动即是物,不能分离。

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能捉摸者,已是非动;非是动者,即非自然。

照片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象了。

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

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

但是艺术是否能表现“动”呢?艺术怎样能表现“动”呢?我们拿一张照片《行步的人》和罗丹雕刻的《行步的人》一比较,就觉得照片中人提起了一只脚,而凝住不动,好象麻木了一样;而罗丹的石刻确是在那里走动,仿佛要姗姗而去了。

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刻怎样会能表现这种‘动象’?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

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

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

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使我们观者能同时看见第一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

”这是罗丹创造动象的秘密。

罗丹认定“动”是宇宙的真相,惟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表示那自然背后所深藏的不可思议的东西。

这是罗丹的世界观,这是罗丹的艺术观。

罗丹自己深入于自然的中心,直感着自然的生命呼吸、理想情绪,晓得自然中的万种形象,千变百化,无不是一个深沉浓挚的大精神。

这个自然的精神凭借着物质,表现出花,表现出光,表现出云树山水,以至于鸢飞鱼跃、美人英雄。

所谓自然的内容,就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而已。

“自然”本是个大艺术家,艺术也是个“小自然”。

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

罗丹深明此理,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

但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

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因为情感动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

罗丹和古希腊雕刻的区别也就在此。

希腊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这是理性的表现。

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

所以希腊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几何学”,罗丹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心理学”。

自然无往而不美。

普通人所谓丑的如老妪病骸,在艺术家眼中无不是美,因为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

果然!这种奇丑怪状只要一从艺术家手腕下经过,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美术品了。

艺术家是无往而非“美”的创造者,只要他能真把自然表现了。

(选自宗白华《看了罗丹雕刻以后》,有删改)(1)下列对罗丹艺术特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 捕捉自然动态变化的每个细节,用物象表现自然的真相。

B . 注重表现自然内在的精神生命,不讲究作品外在的艺术形式。

C . 深入自然中心,感受其气息,通晓其变化,刻画其心理。

D . 关注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善于表现人类精神的活泼跃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判断,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 . 在艺术家眼中,自然无往而不美,是因为艺术家可以凭借自己的艺术创造去修补自然本身的缺陷。

B . 罗丹不仅能从自然物质的“动象”中体悟到自然的真相,而且能用创作表现自然背后深藏的生命精神。

C . 古希腊雕刻艺术讲究形式,求完整,偏理性;而罗丹雕刻讲内容,求品质,偏感性,表现风格完全相反。

D . 艺术家是“美”的创造者,无论怎样奇丑怪状的物体,只是一经艺术家的手,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艺术品。

(3)联系全文,谈谈对“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句话的理解。

2. (12分) (2019高二下·德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坡居士林语堂在元丰三年(一O八O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楂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荫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二月至黄舍……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倚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

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需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

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

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

信上说:“何乃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懔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非兄仆岂发此?看讫便火之。

不知者以为诟病也。

”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不过等他的钱用完之后,日子要如何过,他还没想到。

他的两个小儿子迨和过,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

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皋亭,此地后来因苏东坡而得名。

此处本是驿亭,官员走水路时,经此可以在此小住。

苏东坡给一个朋友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

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

”此地是够美,但是其风景之美,主要还是来自诗人的想象。

他对那栋夏天对着大太阳的简陋小房子,情有独钟,别的旅客一旦真看见,就会废然失望的。

后来,又在那栋房子一边加了一间书斋给他用,他便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的,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

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

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

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惭愧,惭愧。

”由临皋苏东坡可以望长江对岸武昌的山色之美。

他有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

在元丰四年(-O八一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

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

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

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

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

他给武昌太守写过一封信,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文辞好,而是内容好。

英国十八世纪作家斯威夫特曾向贵族推荐婴儿肉为美味,并说此举为大举杀害婴儿的有力计策,即便是当讽刺话来说,我常常纳闷儿他何以竟说得出口?斯威夫特是当笑话说的,但是这种恶劣玩笑,是苏东坡所不能领略的。

苏东坡从本地一个读书人口中刚一听到这杀婴恶俗,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朋友带信亲身去见太守。

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

救儿会向富人捐钱,请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

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

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

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

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

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摘编白张振玉译《苏东坡传》)(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苏轼的别弟诗中关于磨盘上的蝼蚁与旋风中的羽毛的比喻,表现了苏轼受宗教影响之后随天安命、顺其自然的人生状态。

B . 劫后余生的苏轼,一方面追求心灵的真正安宁,一方面又放不下身上肩负的道义责任,陷入矛盾思想之中的他不断寻求精神的解脱之道。

C . 苏轼在给李常的信中表示,他虽遭遇困厄但绝不摒弃道理与忠义,但凡有尊主利民之事,依然会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奋力为之。

D . 蛰居在临皋的苏轼一边沉浸于美丽风景,一边亲自参加劳动,开启了农夫生涯,他在《东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2)从文中看,苏轼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3)本文多处引用苏轼本人的文字,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3. (10分) (2017高一上·汕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汲清与中国石油大发现20世纪20年代美孚公司在中国没有找到石油,再加上“海相生油”而“陆相贫油”在30年代被一些人奉为石油地质的法则,中国由此戴上了“贫油”的帽子。

但是,黄汲清和另外一些地质学家并没有被这一“法则”所束缚。

黄汲清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祖国急需各类战略物资,为祖国寻找石油便成了他和同仁们魂牵梦萦的理想。

他既是运筹帷幄的少帅,又是脚踏实地冲锋在前的战士。

1937年,中央地质调查所与顾维钧的“中国煤油勘探公司”合作组成西北石油考察队,黄汲清选派了孙健初与两位美国专家,结果发现了玉门油田——中国第一个工业油田。

1938年,黄汲清带领所里的青年地质学家陈秉范调查四川隆昌圣灯山的地质构造,他亲自布置钻孔,发现了我国的第一个工业气田——圣灯山天然气田。

就在同一年,他又率队在大渡河边铜街子的茅口灰岩中发现了天然气苗,纠正了德国学者认为四川天然气来自上二叠统煤系、经济价值很小的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