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章城市等级规模

第7章城市等级规模

第七章城市等级规模体系
1.城市规模的不同主要是由城市职能决定的,而不是规模决定职能。

城市规模是城市的一种很重要的综合性特点。

城市规模常常体现了城市体系的等级性和层次性。

一国或一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城镇期分布有没有某种规律性?
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如何来分析和描述城镇的规模分布。

2.分析和描述城镇规模分布的几种方法:
1)城市首位律(杰佛逊,1939)
看第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几倍,其倍数称为首位度(Primacy)。

首位度大于2 的城市规模分布一般可称首位分布。

首位度反映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正常的规模分布首位度应接近2。

首位城市(Primate city)的正确含义:比第二位城市大得多的“领导”城市,它还体现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国家的最大城市是不是首位城市?不一定。

城市首位律是如何提出来的。

2)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实际是首位度的扩展,本质没有大的区别。

S4 = P1 / (P2+P3 + P4) ,正常的规模分布四城市指数应接近1。

S11 = 2P1 / (P2+P3 + P4 +……+ P11),正常的规模分布四城市指数应接近1。

为什么?
以上方法都抓住了最大城市的规模,是有道理的。

把它们结合起来,对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与分散就有一个概念。

请分析一下表52,掌握我国各省的城市规模分布特点。

有首位分布类,假首位分布类,双中心类,准双中心类,均衡分布类。

3)城市金字塔
划分城市的规模等级后,可以得出两种城市金字塔,一种是反映不同等级城市数量的金字塔另一种是不同等级城市人口数量的金字塔。

城市数量的金字塔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某一规模以上)随着城镇规模级的提高,城市数量在减少,呈金字塔型。

用下一级的城市数除以上一级的城市数,有一个K值,K值是不是一个常数?城市人口数量的金字塔没有金字塔型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一定是头重(脚轻)的。

在规模分级不变情况下的,用城市金字塔的办法来分析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是有意义的。

4)二倍数规律
把城市边界固定,使规模上界是下界的2倍,结果发现了一种规律性,即“当规模级的边界值确定为2倍时,下一级的城市数接近是上一级城市数的2倍”。

见表。

知道了某一级的边界值和城市数,通过公式就可以知道比它低几级的边界值和城市数。

经检验这种规律性只有在城市体系足够大时有效。

在中国有问题。

这种方法有启发性。

5)位序—规模律
考察体系的所有城市。

分析位序与规模间的关系。

捷夫发现:Pr = P1/r
放到坐标图上,接近对数正态分布,放到双对数坐标上,接近
一条45度的直线。

但是这一模型不具有普遍性。

推广:P i = P1 ·r –q
变换:log P i = log P1– q log r I
log P i = a – q log r I
相关指数R 2 ,a 和q 的含义重要
R 2 代表城市规模与位序的相关性,相关性大,为位序-规
模分布,反之则反。

a 为截距,代表第一位城市的规模。

q 为斜率,代表城市规模分布集中与分散的程度。

∣q∣大,
城市人口集中在高位次城市,反之则反,∣q∣变大,城市人
口趋向与高位次城市,∣q∣变小,城市人口趋向于低位次城
市。

图51,美国1790-1950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请问是什么特点?
图52,日本新泻1955-1995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请问是什么
特点?
3.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1)国际上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成两大类型,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分布
2)那一种规模分布好?
很多人说,首位分布不好:首位城市的寄生性;过于集中到来的不平衡性;低效率性,社会的不平等性。

也有人说首位分布效率高,成本低,能创新。

有人说首位分布与经济的低水平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经济不发达造成了首位分布,发达经济一般是和均衡的规模分布联系在一起的。

有人说经济发展的早期是不均衡的,到后期是均衡的。

贝里对38个国家的一项研究较又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见图54,双对数坐标,横坐标为城市规模的对数,只表示等级
纵坐标为城市数的累积百分比
把不同规模级的城市数的累积百分比落到图上
如联起来接近直线,即为对数正态分布,即位
序规模分布,如有空缺,呈明显折线,即为首
位分布
结论是:1)13国为对数正态分布,有大国,也有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2)15国为首位分布,基本上是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3)9国为过渡类型,有接近于首位分布的过渡类型,也有接近于对数正态分布的过渡类型;4)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没有必然联系;5)城市规模分布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
系;6)属于对数正态分布的,一般是大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经济复杂的国家,属于首位分布的一般是小国,城市化历史短的国家,经济政治简单的国家;7)城市规模分布的4个阶段,从首位→过渡→位序-规模
4.我对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的一些见解
4.1运用位序-规模律时要注意的问题
1)相关性永远都是很高的,实际是自相关,图59和表57
2)截距a 有两种,是第一大城市的实际值还是理论值,差别很大
3)斜率q 多大才算位序-规模分布,没有明确的规定斜率很大时,应该说就不是位序-规模分布,见表58
4.2把城市规模分布基本上概括为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分布不够严密,它们的衡量指标是不可比的。

4.3 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
1)第一大城市规模(反映体系的等级层次)
2)城市首位比(反映体系的集中程度)
3)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反映分布的等级齐全程度)4.4 我国26个省区有6个城市规模分布类型:高级首位型-中级平衡型-中级首位型-初中级平衡型-初中级不平衡型-初级首位型
4.5不同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是在作规律性演变的,低级向高级的演变
4.6 规模分布与那些因素有关,即推动规模分布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动力是什么?人口数量因素关系最密切;与经济发展水平较密切(为什么贝里说没有关系,我们却说有关系?国内关于首位度的省际差异也有人认为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为什么?在我看来, 同为位序-规模分布,有不同层次的变化,同为首位分布,也有不同层次的变化);与交通网密度有关系;与城市化水平没有关系。

4.7这一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 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变规律不是简单地从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直接演变的,是从低级到高级,破浪式发展的,这更符合辩证法。

4.8这一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在作规划时,不一定首位度是变小的,也可能变大。

5. 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5.1那一种规模的城市经济效益是最好的? 理论上是存在最佳城市规模的.见图, P1是城市最小合理规模; P2是城市居民净效益最高是的城市规模,但这时仍有边际效益,人们可以继续迁入; P3时城市的纯效益最大,这是政府喜欢的规模,但这时人们仍会继续迁入; P4是最佳规模的上限. 但在实践上是找不到最佳城市规模的. 规模太小肯定不经济, 规模太大了,会改变结构.
5.2不同城市规模级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规律性, 随城市规模级的提高而提高. 但掩盖了城市规模级内部的差异.
5.3 单个城市的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是弱正相关
5.4 我国影响城市经济效益的多因素分析, 投资强度, 工业结构是最
重要的,总的说城市规模的重要性第三; 还发现经济效益与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是负相关;与区位交通状况专业化程度都有关.
6.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1953-57“一五”的城市建设方针:“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1965年毛泽东说:“搞小城镇嘛,还是搞小城市的方针”
△1978年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建设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
△1980年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发展的总方针:“控制大城市规
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并附有规模标
准。

△城市规划法草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989年12月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困惑:文革前的许多大计方针在文革后都放弃了,为什么“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几乎原封不动地沿袭下来呢?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的建议:
加强城乡联系―新时期的城乡关系要根本区别于过去的城乡分割
注重城市效益―效益好坏是市场经济下城镇该不该发展的主要依据
完善基础结构―这几乎是所有城镇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约束因素
协调规划建设―坚持规划是龙头,以“协调”替代过去的“控制”
实现持续发展――城乡发展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建设部的建议: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引导、集约发展,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国家计委规划司建议的推进城市化的方针:
积极主动,加快推进;走多样化的道路;坚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改革推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