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6-《城市地理学》第六章 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6-《城市地理学》第六章 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第八章 城市体系的 规模分布
城市首位律 城市金字塔 位序-规模法则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1939年提出
英国100—14—13,
伦敦(820.4 万人)7 倍于利物浦(117.8 万人);
丹麦100—11—9,
一些偏离原意的推广,若在国内“约定俗成”,也未 尝不可。但要避免在国际上产生误解。
城市金字塔
1980年至1990年我国50—100万人口的
城 是市( 晋)级第为110节0—2城00市万人规口模的分城布市理数论目
A.10个 B.12个 C.14个 D.16个
1980年城市数
中国1980年和1990年城市金字塔
捷夫模式是q=1 时的特例。 作对数变换后,则: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位序-规模分布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 可以根据q判断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特征,一般 以q =1为理想状态, q >1为分散状态, q< 1 为集
中分布。
▪ 在规划确定合理的q值和总区域城市人口后,可
尽管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有过大量的研究,但是缺乏共同性的发 现,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首位度大一定不合理,首位度小就一定合理。 人 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城市规模分布形成的机制。
城市规模分布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①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无疑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这是 和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发 育了数量庞大的城市, 国家城市体系由明显的大区级、省区 级和地方级的地域子系统共同组成分不 开的。在这样的条件 下,不可能形成很高的首位度。
哥本哈根(84.3 万人)9 倍于奥尔胡斯(91 万人);
奥地利100—8—6,
维也纳(187.4 万人)12 倍于格拉茨(15.3 万人)(102.9 万人)5 倍于瓜达拉哈拉(18.4 万人)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城市金字塔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 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在的规律,就叫 做位序-规模律。
①1913 年奥尔巴克(F.Auerbach)
②1925 年罗特卡(A.J. Lotka) 1936 年辛格(H.W. Singer)
杰斐逊的观察和发现对现代城市地理学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首位城市的概念已经被普遍使用。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 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
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称首位分布。
按照位序-规模律的原理,所谓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 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在首位度应用中需要强调的是,首位城市和首位度的 概念被引入中国以后,原先的特定含义被淡化了。
有人把国家或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市统称为首位城市, 有人为了说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在一个小区域, 甚至一个城市区域内部也计算首位度。
以用区域分配法得到各序列城市的人口,作为区 域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参考。
城市规模分布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学术界一般习惯于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 两种基本类型,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
首位分布好还是位序-规模分布好?
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城市的首位分布是和经济发展的低水平联系 在一起的。甚至有人说,经济不发达是造成城市首位分布的原因。 反之,经济发展是城市体系均衡发展的原因。
城市规模分布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60 年代以前,我国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无论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中 的比重都是上升趋势,在城 市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中小城市 的比重在下降。
而一些实证研究,并未证明上述观点是普遍正确的。
贝里:被分为对数正态分布的 13 个国家中,既有西欧、北美很发达
的国家,也有亚非拉 的发展中国家;被分为首位分布的 15 个国家 中,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 家。它们之间并没有规律性。 贝里还检验过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城市化水平 之间的关系,结果也 没有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 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主要反映我国 政治经济政策和经
济过程的不连续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上下起伏较大。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 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 数有所回升。
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 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的 实际规模比它们的理论规模小得多,从国家城市体 系的背 景上看,它们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
英国的自治领国家: 加拿大(100—77—30)、南非(100—80—29)、澳大利
亚(100—80—25)、新西兰(100—70—62)和印度 (100—79—44),它们的最大城市都只比第二位城市稍大
一些,可能是因为都把伦敦作为它们的首位城市了。
西班牙(100—91—31)、意大利(100—96—75)和一次 大战前的俄国(100—85—28),因为缺乏共同的民族意
识,没有形成突出的首位城市,偏离了首位城市律。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验证
半个世纪后的验证:
表51 中的44个国家中,最大城市为第二位城市人口2 倍以上的原来有26 个,50 年后是27 个,数量几 乎没有什么变化。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③1949 年捷夫(G.K.ZiPf)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捷夫(G.K.ZiPf)
捷夫的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作为一种理想状 态,已被很多人接受。
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上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 化:
Pi 是第i 位城市的人口;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 口;Ri 是 第i 位城市的位序; q 是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