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鲁迅笔下祥林嫂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浅析鲁迅笔下祥林嫂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浅析鲁迅笔下祥林嫂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11春汉本曾正光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逝,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抗争一生,悲剧一生的人物,到底是谁把祥林嫂推到深渊?什么原因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祥林嫂内在的奴隶性格自觉形成的原因,二是当时封建宗法制度迫害了祥林嫂。

一、内在原因——奴隶性格《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不幸不仅在于被封建制度迫害,还表现在她被封建思想的毒害。

比如,第一个大夫死后,她从婆家逃出,这应该说是一种反抗,然而,她到鲁四老爷家后,对于牛马般的劳役却居然感到“满足”,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由此看出,她所追求的也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地位。

当她被婆婆抢回卖到山里时,她又哭又闹,拼命挣扎,把头也撞破了,这也是一种反抗,可是,这种反抗归根到底只是出于遵从那个“从一而终”的信条,以至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别人问她为什么要改嫁时,她还竭力为自己分辩,觉很改嫁是不光彩的。

正因为如此,她才相信自己是有罪的,她才对死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怀着恐怖,她才很快地听从了柳妈的劝告,去捐门槛赎罪。

祥林嫂面对封建礼教的残害,挣扎了,反抗了,并且多次挣扎和反抗了,面对如此强大的封建势力,这种挣扎反抗又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她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徒劳。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习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就是她想“反抗而不做奴隶”,但路在何方?她奴隶性格的自觉形成,这是封建礼教使然,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二、外在原因——封建制度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一个充满血和泪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

祥林嫂的一生是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重重枷索下痛苦挣扎的一生。

在鲁四老爷所代表的政权,婆家所代表的夫权,以及堂伯所代表的族权,形成了宰割祥林嫂的硬刀子。

(一)封建社会政权的压迫祥林嫂生活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和旧中国许许多多的农村一样,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处于绝对的地位,旧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她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鲁四老爷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化身。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鲁四爷见了就“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寡妇”,但是见她手脚壮大,劳动力强,还是默认鲁四太太留下她。

这就暴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贪婪和虚伪。

当知道祥林嫂的婆家来抢人时,鲁四老爷站在维护封建家长制的立场上,认为“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后来虽然说了句“可恶”,那只是因为不打招呼把人抢走,有伤鲁府的体面。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又“照例皱过眉”,后来之所以还是留下了她,决不是发了善心,而是“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舍不得放弃这个廉价的劳动力。

这件事把这个人物卑鄙肮脏的灵魂进一步暴露了出来。

对于祥林嫂他一方面用繁重的劳动奴役她,一方面又用礼教的软刀子从精神上迫害她。

他暗中告诫鲁四太太,祭祀时不准祥林嫂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无疑在精神上宣判了祥林嫂的死刑。

等看到从祥林嫂身上再也榨不出一滴油时,就不如一条狗般地将她赶出鲁家大院。

当他听到祥林嫂惨死的消息时非但无半点怜悯之情,反而恶狠狠地骂她 :“是一个谬种 !”到此,这个封建礼教之徒的狰狞面目就彻底暴露无遗。

祥林嫂的死,是对鲁四老爷丑恶灵魂的鞭挞,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强烈控拆 !鲁镇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这样冷酷的社会环境势必会孕育祥林嫂的时代悲剧。

当时社会笼罩在封建礼教的阴影之下,生活的鲁镇上人们更是如此,同处于社会的最下层,麻木的人们抛给她的只是“鄙薄”、“嘲笑”、“烦厌和唾弃”,一切依旧的鲁镇,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风俗习惯依旧。

祥林嫂失望于愚昧冷漠的人群中,她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人们的同情,但变态的社会,人们的心灵都是畸形的,她的遭遇不会博得任何人的同情,她们只是觉得社会就是如此,她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就麻木了。

阿毛的故事,起初曾赢得些许同情,日子一久,时间便腐蚀了这份浅薄的同情,不久竟成了人们茶前饭后的话题,后又居然成了嘲笑、挖苦祥林嫂的材料,甚至额角的伤痕,也成了人们奚落的内容。

拿别人的痛苦,作为自己谈笑的资本,封建社会的畸形是可想而知的。

吃斋念佛的柳妈主观上想救祥林嫂跳出苦海,客观上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封建毒素充斥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浸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许多深受其害的普通群众的心灵深处。

封建统治造成了国民的愚昧和冷漠。

这么一群愚昧冷漠的看客,他们甚至还无形中成了帮凶,有意无意地将祥林嫂推向深渊。

(二)封建社会族权的摧残祥林嫂是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年纪轻轻又失去了丈夫。

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

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

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

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被抛入不幸的深渊。

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辜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辜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

没有了丈夫,祥林嫂还可以有做母亲的权利,但是祥林嫂的不幸仍在延续,狼叼走了儿子,也叼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当祥林嫂第二次痛失丈夫和爱子后,本来丈夫留下的房子和财产,理应归她所有。

然而却被族内的大伯占为己有,不但如此,反而把祥林嫂赶出了家门,成为了有家不能回,走投无路的人了。

在长期的封建思想的浸润下,中国农村历来有着威严的宗族制度。

这种制度在农村其实就是“王法”,有时比“王法”还灵验。

然而这种制度仅仅是以维护本族内成员的利益为目的的,具有很强的排外性。

因此,丧夫失子了的祥林嫂也就不再被视作本族内的人了,此时的她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外人”,因此在族内的人的思想意识中,祥林嫂是没有继承夫家财产的资格,这样一来祥林嫂就在这样的“族权”制度下,又一次成为了一无所有的人,成为了有家不能回的“外人”了,因此也就失去了生活和生命上的所有保障。

封建族权的代表者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守寡的她当牲口出卖,一个又将夫亡子丧的她赶出家门。

这一出卖一驱赶,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不仅使祥林嫂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更摧残了她的精神。

(三)封建社会夫权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严的等级观念,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早已深入人心,可谓根深蒂固。

一个家庭丈夫是一家之主,当祥林嫂死了丈夫之后,祥林嫂也就失去了所有的依靠——包括生活上的、物质上的。

实际上自然也就沦为了婆家的一个附属品,一个可以任意处置的商品,一个“做奴隶而不得”的失去了人身自由等同于商品意义上的“人”了。

由此,婆家借助“夫权”这只无形的手,对祥林嫂加以了肆无忌惮的迫害。

祥林嫂是逃到鲁镇来的,丈夫比她小十几岁,可以试想她是过着什么样的婚姻生活?婆婆比她大十多岁,而且是精明强干,也可以想象祥林嫂又是在怎样的家庭中生活?“……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

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喧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

”当丈夫死后,婆婆仍可以利用“夫权”让她承受着一切的痛苦,她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从家庭中逃出来,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

从山里逃出来就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挣扎,她并没有安于现状,在痛苦的家庭中生活下去。

婆婆找到她之后,把她抢回去,以高价卖给贺老六,她不从,并且在当天是用绳子捆着塞上花轿里,抬到男方家,祥林嫂努力地挣扎着。

“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上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

拉出花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

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在这个细节上,有不少研究者在分析时认为祥林嫂不同意嫁给贺老六更多是因为祥林嫂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要“从一而终”、要保“贞节”。

其实从祥林嫂的骂、撞香案角的行动中更可以看出她是对婆婆这种安排的不满,是对以婆婆为代表的“夫权”行为的反抗。

丈夫在世时,祥林嫂要从夫,丈夫死了,祥林嫂要守孝道,要从婆婆,也就是说如果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那么在逼嫁这件事上,祥林嫂就应该顺从婆婆嫁给贺老六。

“贞节”、“从一而终”这些礼教陋俗祥林嫂的婆婆都可以为了钱而让她违背这些礼教,祥林嫂又何必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这些礼教呢?所以祥林嫂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说明了她对婆婆的不满,先是骂,后是以死为代价也不让婆婆的行为得逞,更多看出祥林嫂为反对“夫权”努力地挣扎着,去寻找做人的权力,其实她的要求并不高,就是离开婆家,哪怕在鲁四爷家做一辈子的女工,她已经是很满足了。

后来祥林嫂被婆婆捆回去卖到深山坳,嫁给了贺老六,四年之后丧夫失子,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什么鲁镇人不改叫祥林嫂为“贺嫂”或是“六嫂”?这不是习惯问题。

因为“一女不事二夫”,鲁镇人对她第二次婚姻根本不予以承认,鲁镇人认为祥林嫂改嫁那是“伤风败俗”的事,祥林嫂是不干不净的人,应给千人踏,万人跨,祖宗是不会原谅她的罪过的。

这从“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可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