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积累应用(20分)1.为了解除出师后国内政事之忧,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 ”这样三点建议(用原文回答,3分)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2分)温馨提示:3、4两题,选做一题即可3.《悯农》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来描绘农民辛苦劳作,《观刈麦》则用“ ,”来描绘。
(2分)4.毛泽东喜“看红装素裹”,得“分外妖娆”的感觉,请任意写出两句你最为欣赏关于雪的古诗句“”。
(2分)5.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庸碌(lù) 黎民百姓(lí) 媚上欺下(mèi)B.繁衍(yǎn) 恼羞成怒(nǎo) 气吞斗牛(dòu)C.谀词(yú) 恪尽职守(kè) 弥留之际(mí)D.亵渎(xiè) 廓然无累(lěi) 孤军奋战(gū)6.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A、不假思索润如油高B、杞人忧天一代天娇C、名负其实温声细语D、名列前茅与时俱进7.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A.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8.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中,有错的一项是()(2分)A.《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而《唐雎不辱使命》就是出自于其中的《魏策》。
B.《三国志》记载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其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C.《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
兴盛于宋,当时的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9.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情况表,请根据这个调查情况,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①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
(2分)②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
(2分)诗文阅读(50分)(一)盼望(4分)艾青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诗人选择了海轮起锚准备开航和返航时抛锚的两个瞬间,来表达船员的心情和愿望。
B.第一个海员对起锚是“喜欢”,第二个海员对抛锚是“高兴”,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都是船上的铁锚。
C.“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是写视觉形象,“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是写听觉形象,表现了诗人刻意地追求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作用。
D.“出发”和“到达”这两个概念意思截然相反,表达了海员不同的心情和愿望。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海员们为何喜欢“盼望出发”,又为何高兴地“盼望到达”,诗中作了明确的回答。
B.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
C.一个真正的勇士,就应该像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
这就是《盼望》一诗给人们的深刻启示。
D.这首小诗意象单纯,主体是两个海员的两句富于形象性的话,而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性意象组成。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分)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2.本词在内容上打破上下片传统写法,前_____句为第一部分,后_____句为第二部分。
1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的角度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2分)14.从下列诗句中选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一句。
()(2分)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D.沙场秋点兵。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18分)【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15.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此皆良实用心良苦B.晓畅军事家喻户晓C.死节之臣节衣缩食D.计日而待千方百计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臣本布衣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遂许先帝以驱驰④深入不毛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2分)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B、固以怪之矣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D、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译:19.【甲】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乙】文中也写到“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表明刘备是个怎样的人?()(2分)A.胸无大志,故做姿态B.妄自菲薄,懦弱无能C.思贤若渴,急于求计D.狂妄自大,不自量力20.阅读两篇选文,从诸葛亮向刘氏父子的进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2分)A.忠谋两全,淡泊名利 B.故做清高,深于世故C.本想闻达,城府深远D.胸无大志,寄人篱下21.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2分)(四)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8分)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
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
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
由此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
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③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
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苦中坚持写作,终成为文坛巨子。
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
够了,够了,不必再例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⑤首先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
譬如,十六、七岁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
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
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A.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B.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C.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D.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23.这段文字没有用到的论证方法是()(2分)A.比喻论证B.摆事实讲道理C.正反对比D.类比推理24.第③段中的事例论证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四个事例进行论证?(2分)25.第⑦段中的“草地”比喻,“瘦马”比喻。
(2分)不肯死去的心(14分)(1)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
先是不认识外公,坚决不许这个“陌生男人”上她的床,和她共同走了50年的老伴只好叹着气睡到了客厅里。
然后有这么一天,外婆走出家门就不见了踪影,好在有派出所的帮助才将老人家找回。
原来,她一心一意地想着童年时的家,不肯承认与现在的家有什么联系。
家人哄着骗着,才终于将外婆留了下来。
后来她又忘了她一手带大的外孙、外孙女,以为他们是群野孩子,要来抢她的饭。
她用手护住饭碗,一边用拐杖打他们:“走开,走开,不许抢我的饭。
”弄得一家人哭笑不得。
(2)幸亏外婆还认识一个人——自己的女儿,我的母亲。
每次看到她,外婆脸上都会露出异样的笑容,叫她“欣欣,欣欣”。
傍晚的时候,外婆就会拿个凳子坐到楼下,唠叨着:“欣欣怎么还没有放学呢?”其实欣欣的儿子都大学毕业了。
家里人看准了这一点,每当外婆闹着要回自己家时,就恫吓她:“再闹,再闹欣欣就不要你了。
”外婆便会立刻安静下来。
(3)有一年国庆节,来了远客,母亲亲自下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