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含义:1,人类过去的经历2,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3,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史学的社会功能:1,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的实践;2,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3,温故而知新——传承文化财富,历史学的认识成果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价值。
史学与文学的关系:(一)史学与文学有联系也有区别1) 区别:史实务求真实,文学可以虚拟夸张,这是二者的基本区别。
2) 联系:史学和文学都是客观的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史学与文学在思维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某种一致性。
(二)历史研究必须借助文学1)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史学提供研究历史的材料和观点2) 利用文学作品来证史和补史3) 文学的发展对史学产生巨大的影响进步的文学思潮和优良的文风能促进史学的发展;落后的文学思潮和不良文风则对史学产生消极影响。
4) 只有去伪存真,齐虚留实的文学材料才能为历史研究所用。
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可相互促进、互相渗透,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可运用于历史学。
共性:①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都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研究对象;②研究目的都在于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揭示事物现象的发展规律;③两者在性质上都是科学的,具有客观实在性。
差异:①研究对象:历史学研究的是具有高度能动性的人类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一般没有思想意识的自然物以及自身能动性比较低的自然运动。
②历史研究具有强烈的时空上的不可重复性,自然科学不具有。
③认识方法:自热科学更多的是运用共时性方法;历史科学应用历时性方法和与之相应的以今推古方法或从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
经验性规律: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括因果必然性的链条.科学性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历史中限定性因素首先,人们虽然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只能在不是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既定条件下去创造。
因为没一代人都必然要依靠前代人留给他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基础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那个基础不是他们能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的,二十前代人事先给定的。
其次,每一代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有一个不能随意超越的自然历史过程。
最后,人类只要还没有经过那些阶梯使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分工规律制约下,局限在一些固定领域求得生存。
自然条件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作用:主要是因为自然条件中的气候,土壤,动植物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等等,是构成生产力的物质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方式。
但是归根到底,他只是客观物质条件起制约作用,那制约作用的强度和广度,归根到底是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劳动生产方式的发展而相应变化的,劳动生产方式和生产里的发展水平最终决定着人类以什么方式控制,利用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技术性方法:确定历史事实的方法。
导向性方法:解释历史事实的方法。
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与互补:区别:其一,导向性方法是研究者的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转化而来的;而技术性方法虽然在实际运用中总是与某种由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的导向性方法联系在一起运用,但它本身作为纯技术方法并不与任何特定的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相联系。
其二,导向性方法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
关系:不能互相取代的互补关系。
互补:1 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实施的方法,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而科学研究主要就是做确定实施和解释实施这样两件事。
这就决定了这两种方法缺一不可2 技术性方法从推理的形式和技巧上有助于保证推理的严密性和首尾的一贯性,单不能保证推理结论的正确性,而科学的导向性方法才能获得绝无列外的普遍有效的全称前提和同样绝无列外的普遍有效的必然性结论,但不能保证研究者能够慎密无误的进行演绎推导。
史料的定义: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如何收集和整理史料:收集: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2、分类搜集法,3、追踪搜集法,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5、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料6,利用互联网整理:1、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2、按时间先后的整理计量史学的优点和缺点:优点:1) 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使传统史学无法处理的大量史料得以合理的处理和适当利用2) 可以使原来不够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可靠数据的证明3) 可以补充资料的欠缺,可以帮助进行历史预测4) 开拓了新的学科,扩大了新的研究领域5) 可以促进史学研究的现代化缺点:1) 不利于历史知识的普及2) 适用范围和研究对象受到极大限制3) 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从而使客观数据失去效用。
心理史学的优点和缺点:概念:西方心理史学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对历史现象做心理学解释的一种新史学方法。
优点: 心理史学的方向是正确的,开拓了心理机制研究,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它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深化对人类行为心理动因地了解与认识; 联接行为与心理.局限性:精神分析理论本身的缺陷(如泛性论,精神病理分析);心理因素决定论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出,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学者辨伪时或“以经证经”,或在注疏传笺上兜圈子的传统方法,从而推进了重视实物证据的科学历史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层累造成中国古史说:“古史层累说”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最先提出,是主要核心与灵魂,也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体系。
就具体的古史研究而言,顾颉刚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提出了“古史层累说”,这既是一种历史观,又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可以说这是在“层累地造成古史”观支配下的方法论体系。
层累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有三个涵义:1、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
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人物愈放愈大。
3、我们在这上面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至少可以知道那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顾颉刚创建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不但是批判、改造、整理、重建中国古史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现代历史意识、现代历史观念,就历史观而言,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超越,对于转变传统史学观念、建立中国现代科学史学将发生积极的影响。
兰克:兰克实证主义:①实证主义基本理论和信念是兰克建立的。
通过历史学的意识而重构的过去是能够认识过去真正发生过的事件.②要求把经过实证的历史事实作为历史的客体。
特殊贡献在于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史料批判的方法③把自然科学的模式运用到历史科学中来。
④研究主题是事件的历史。
⑤在学术发展方向上,日益成为独立的、专业化布罗代尔:①总体史思想:是布罗代尔史学思想的核心;以普通民众活动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原则,是布罗代尔所倡导的总体史思想的根本治史原则;打破学科壁垒的跨学科研究,是布罗代尔所倡导的总体史思想的基本治史方法。
②地理历史结构主义:强调地理因素对人类活动的极大限制作用,并把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系统引人历史研究领域,但他同时又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③长时段理论:他认为历史学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主要体现在时间概念上。
历史时间具有不同的节奏和多元性,布罗代尔区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
他还把长时段——地理时间——结构,中时段——社会时间——局势(情势),短时段——个体时间——事件对应起来。
长时段现象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
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
而长时段理论是布罗代尔全部历史思想的出发点。
一、所谓清官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号馆的称呼,它是相对于贪官而存在。
中国古代史籍称好官为循吏、廉吏、良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体系的国家,从《史记》开始就有对官僚类型的评价。
首先必须承认清官也是的客观存在,但无可否认,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因为清官也是官,而官则是为了封建统治服务的。
但相比贪官,清官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更有益,但无可否认另一种说法“清官比贪官更恶”;愿意在其有益于延续封建王朝的存在。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从古到今不计其数,而好皇帝则是个人素质较高的皇帝,励精图治改革弊政,对于皇权巩固王朝机器运转促进作用。
一方面,皇帝的个人素质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好皇帝完全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他改变不了历史的大趋势,比如清末光绪皇帝。
二、正统观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不直接阐述对人物事件的看法,但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坐着主观看法。
今天的史学家,写史时要批判继承,流露出自己的观点,事实不具独立于人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独立性,历史研究者按自己的理解想象将其描绘出来,历史事件独立于研究者主观意识之外,但是能被研究者认识清楚,客观历史不可重现,但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作为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描述归纳三、上述观点中兰克认为历史学家的工作仅限于陈述事实,如实直书,这些思想是兰克史学的核心,即“客观主义”“据事直书”,弄清真相,不褒贬是非,重视史料,用叙事描写方法,而非分析概括。
对于上述兰克的观点,必须明白,他看大了客观性,否认历史学家对史料渗透,方法单一,有片面性,忽视历史作用,兰克倡导客观主义的史学认识论,主张历史学家“排除自我”的一切先人之前,理论干扰,回避提出任何明确标准,而史料史实不可能自身说话,一切史料历史事实都是研究者带着一定目的假设去收集解释的,标榜让事实说话的客观主义认识论,不过是躲藏在事实背后的一种虚伪的历史客观性。
历史意识及人们意识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记住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历史是现实前身,现实是历史延伸,历史有巨大社会价值1、“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
2、“既往开来”陶冶人精神品格。
3、“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一味的“陈述事实”,割断历史与生活联系,否认从过去的经验中进行概括的可能性,并强调事件独特性,割断历史学与科学哲学联系,其必被新史学取代四、规律即客观事物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上述观点首先肯定了自然界中存在规律,这点事正确的,但另一方面,他否认人类社会存在规律,这是错误的。
19c末,20c初,一些哲学家提出一套把自然科学与社会历史科学截然区分对立起来的理论,类似于上述观点,人的价值判断和意志在社会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不可能像与价值无关的自然现象具规律属于人文主义本体论,方法论,割断了历史学与生活的联系,否认从过去经验中概括的可能并强调事件独立性割断历史与科学、哲学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