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教学大纲【说明】史学概论,是史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学科。
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题活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史学概论的任务和目的:史学概论的任务: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沿着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的道路,更加有效地发挥它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史学概论的目的: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总结和概括国内外以往的与现今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与史学实践经验,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形态论及历史认识主体自身的研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而全面地揭示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分析史学研究中所运用的各类方法,权衡古往今来对于历史本体及历史规律的探究。
考查历史研究成果的各种社会表现形态,从而明确历史工作者应具备的自身素养和所承担的时代使命,高屋建瓴的推动历史学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同步前进。
史学概念教法原则性建议:一、应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史学形态以及主体自身的研究五大块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而全面的加以整合、分类成6大块(即正文中的6章),从而向学生展示出本学科的精华。
二、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取教师引导、补充、总结,学生自学、讨论的导学式、问题中心式、讨论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尽可能的把这一纯理论的学科知识“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解决。
三、应坚定以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百家争鸣的方针,分析解决学术问题,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授课时数建议:史学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历史专业集中研究和阐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必修课,讲授总学时建议为30课时,每周两学时,一般应安排在第三学期。
【正文】序:史学概论的对象、任务、方法教学目的:从史学概论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扼要了解史学概论的对象、目的、任务、学习方法和意义等。
内容要点:一、史学概论的概念史学概论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其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史学概论的目的和任务史学概论的任务: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沿着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的道路,更加有效地发挥它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史学概论的目的: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总结和概括国内外以往的与现今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与史学实践经验,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形态论及历史认识主体自身的研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而全面地揭示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分析史学研究中所运用的各类方法,权衡古往今来对于历史本体及历史规律的探究。
考查历史研究成果的各种社会表现形态,从而明确历史工作者应具备的自身素养和所承担的时代使命,高屋建瓴的推动历史学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同步前进。
三、史学概论的历史和现状。
历史学概论性著述在中国产生的背景1949年以前历史学概论性著述概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概论性著述评说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授课时数:2作业与思考:⒈如何认识史学概论的对象、目的、任务?⒉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何在?⒊史学概论的历史与现状第一章历史和历史学教学目的:了解东西方古今中外对历史与历史学内涵外延的认识情况,经对比探索揭示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以及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的科学内涵。
内容要点:第一节什么是历史一、马克思、恩格斯、克罗齐、柯林武德等人笔下的历史。
历史,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二、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在性质、产生年代和内涵上联系是“被加工原型”和“加工产物”的关系。
三、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相对主义学派否认历史的客观实在,把历史归结为一种回忆或解释的学问。
客观主义学派承认历史个体的客观实在性,却不承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
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历史客观实在的,并且有规律可循。
第二节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科学”与“艺术”之争。
15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术界开始学科分类。
19世纪争论全面展开。
马考莱、卡莱尔等相对主义学派学者主张历史是艺术。
孔德、兰克等客观主义学派德学者主张历史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学者主张历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二、历史思维的方式决定历史的学科属性历史思维具有具体性、个别性、多样性等形象思维的特征。
历史思维具有常规性、因果性等逻辑思维的特征。
历史思维具有灵感性等直觉思维。
三、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决定了历史学是一门揭示现象和探究规律的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导学式教学授课时数:4作业与思考:1、如何理解克罗齐、柯林武德对历史的认识?2、历史与历史著述有何区别和联系?3、为什么说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4、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客观主义如何看待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5、试从历史的思维方式分析历史学的科学艺术性。
6、为什么说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第二章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其学科结构教学目的:从辨析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哲学)的关系出发,揭示出“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的历史学地位,并通过历史学在不同标准下学科结构的变化掌握历史学的系统。
内容要点:第一节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统一性差异性二、历史学与邻近社会科学的关系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历史学的独立性与包容性决定了它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第二节历史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一、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历史无处不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思维科学、管理科学等,都毫无例外的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异、转化、更新的过程,以及各个不同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不论运动还是精致,都离不开历史的时间概念,因此可以说,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二、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继往开来”――陶冶人们的精神品格。
“温故知新”――传承人类的文化财富。
第三节历史学的学科结构一、史学系统的分类标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以历史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二、现代史学结构的新构想历史理论层次历史过程层次历史史料层次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读、议、练四段式授课时数:4作业与思考:1、怎样理解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2、为什么说一切科学均为历史科学?3、简述以研究对象为标准的历史学分类情况?4、试述历史学的社会价值?第三章历史认识的结构、过程及其检验教学目的:本章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深入分析历史认识主体、客体、中介的三极能动统一结构,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历史认识过程以及从不同层面对历史认识真理的检验,三大块系统掌握历史认识论的内涵。
主要内容:第一节历史认识的结构一、历史认识的主体广义的历史主体狭义的历史主体影响历史主体认识的三要素历史工作者的素养二、历史认识的中介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非物质史料三、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认识客体的特点)现实社会史料客体原形客体四、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结构客体为中介之本,主体认识之源。
中介是客体依以显现的主要工具,是主体借以把握历史真实情况的主要依据。
主体能动作用的方向和作用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愿不愿和能不能正确清理出各种历史资料和正确面对历史实际。
三极统一于实践。
第二节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一、历史认识的感性、知性与理性认识过程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通常都要经历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三个阶段。
历史的感性认识是对历史表面的、外部特征的、片断的认识。
历史的知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发生发展的系统认识。
历史的理性认识,是指认识的主体在感性认识和知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二、微观、中观、宏观的历史考察作为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考察是有微观、中观、客观的区别中层次理论中层理论提出的背景、特点、操作步骤和中国史研究诸中层理论第三节历史认识的真理及其检验一、历史认识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相对主义学派对历史真理的认识客观主义学派对历史真理的认识二、历史认识真理的检验史料、科学认识总体及社会实践在三个不同层面上的检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导学式教学授课时数:4问题和思考:1、如何理解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结构?2、简述历史认识在感性、知性、理性阶段的基本特征?3、历史相对主义派如何看待历史认识的真理,如何评价?4、如何科学地看待历史认识的真理?5、如何科学地检验历史认识的真理?第四章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教学目的:历史研究者对历史的认识,取决于其信奉的社会历史观。
本章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唯物史观与唯心等史观进行科学客观的对比,从而确立应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
内容要点:第一节由唯心而唯物:历史观的变迁一、意识的产生与历史观的萌芽氏族社会意识的产生中国传统历史观的萌芽二、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的产生与发展朴素唯物史观的产生与发展科学唯物史观的创立第二节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一、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地理环境决定论意识决定论生产力与生产矛盾决定论阶级斗争决定论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方法三、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上的文化现象文化的惯性、阶层性、时代性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式教学授课时数:4作业与思考:1、试举例说明社会历史观怎样转化成为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2、试分析精神决定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历史根本动力观认真上的缺陷?3、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上的文化现象?第五章历史研究的方法教学目的:本章通过集中介绍技术性、跨学科性、哲学思维性三大类研究历史的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对史学概括这一学科的方法论部分有一系统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更多更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帮助其实践操作。
内容要点:第一节技术性研究方法一、史料搜集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分类搜集法追踪搜寻法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二、史料辩伪的方法胡应麟辨伪八法梁启超辨伪十二公例三、史料校勘的方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四、史料考证的方法求源法反证法旁证法第二节跨学科性研究方法一、计量史学方法计量史学发展回顾、作用、内容、类型、适用范围及其缺陷二、心理史学方法心理史发展概述、特点、方法、缺陷心态史学血型与历史人物研究三、口述史学方法口述史发展概述、特点和方法、工作规范、采访加工程序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四、历史人类学方法人类学方法发展概述特点在中国的实践五、历史社会学方法人类学方法发展概述体系在中国的实践第三节哲学思维性研究方法一、比较分析方法历史比较研究回顾、作用、条件、方法、弱点二、历史分析方法严格地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把历史事件、人物、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民族、外交等问题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揭示其运动的自然过程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