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历史、史料、史学研究一、历史1、历史这一概念的:一是指作为历史科学认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或简称为客体的历史;二是指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认识和研究结果而写成的历史著作,即主体化的历史;三是指历史学或历史科学。
2、历史的发展,具有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它的一度性,3、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区别:广义的历史包罗万象,分自然史和人类史两大类。
两者有巨大的差别。
首先,自然界的变化,比起人类历史来,速度很慢,在短时期里甚至难以为人们所发现。
其次,自然界中的矛盾运动,相对于有意识的人类社会来讲,后者比前者无疑要复杂得多。
自然科学可以在实验室里使自然现象上的某些现象相当准确地重现出来。
而历史学家在人类上却看不到这样简单而又确定的重现现象。
二、史料1、史料所谓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史料分为四大类: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行为史料和口碑(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它是前人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2)实物史料又称为“史迹遗存”,它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3)行为史料指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
(4)口碑(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
2、各类史料均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上述四类史料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差距。
一方面,以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与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无数存在过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都因缺乏记载而失传了。
中介客体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
中介客体小于原本客体。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是前人“心理的痕迹”,它在对历史的观察、判断、推论和表述时,要受到记载者分析判断中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局限,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
史料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中介客体大于原本客体。
三、史学研究历史研究的主体是指研究者本身。
历史研究的客体是人类的历史。
中介客体、原本客体。
第二节史学概论的任务史学概论的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因此,它的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
史料概论的基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克服研究者与客观历史之间存在的种种障碍,正确地认识和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开展对史学本身的探讨,揭示历史研究中主观认识与客观历史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这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基本经验,用以指导当前的历史研究。
这就是史学概论的基本任务。
史学概论和相关学科的区别1.史学概论与史学分支学科2.史学概论与历史唯物主义3.史学概论与史学史第三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对于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根本任务的史学来说,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什么?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类社会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其基本规律和特点是什么?等等。
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因此,也叫做历史观。
历史研究除了它的基础理论之外,在各个具体研究领域中还有它的专业基础理论。
比如研究中国通史,应当掌握古史分期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
但这些都应由史学中有关的分支学科进行研究、介绍。
比如,我系沈星棣教授即讲授了中国古代史基础理论。
各分支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不应是史学概论的任务,当然也就不是它的讲授范围。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搜集、鉴定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分析和综合史料的方法,以及编写史学论著的方法,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它们在实际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偏废的整体。
历史研究的基本知识历史学涉及面很广,研究者除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明确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才有利于研究工作的进行。
第四节史学概论的历史史学概论也经过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史学概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
刘知几的《史通》郑樵,《通志·总序》章学诚,《文史通义》,1889年德国柏恒教授编织的《历史研究法教本》和1897年法国朗格诺瓦与瑟诺博司合著的《史学原论》。
粱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宪法补编》、李大钊《史学要论》第二章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一、生产斗争、生产力说。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刘泽华、戴逸、沈星棣、罗耀九等人。
他们的论文为:刘《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教学与研究》1979.2戴《关于历史研究中阶级斗争理论问题的几点看法》《社会科学研究》1979.2沈《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江西大学学报》1979.4罗《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生产力》《光明日报》1980.4.15二阶级斗争说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刘大年、苏双碧、漆侠、朱绍侯等人。
他们的代表作:刘《关于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近代史研究》1979.1苏《略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79.3漆《农民战争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光明日报》1979.12.18朱《关于历史发展动力和农民战争的作用》《河南师大学报》1980.1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说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戎笙、金景芳等人。
代表作:戎《只有农民战争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吗?》《历史研究》1979.4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吉林大学学报》80.4四合力说持此说的代表人物有伍宗华、冉光荣、宋士堂等人。
代表作:伍、冉:《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再探讨》《四川大学学报》79.2宋《试论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近代史研究》79.2五物质利益说代表人物为丘成羲、高秀波、严钟奎等人。
代表论著:丘《论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求是学刊》80.1严《人类的物质利益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光明日报》80.1.15六、客观的社会需要说这种观点是由蒋大椿同志提出的。
论文为《历史的内容及前进的动力》。
见《近代史研究》81.4。
七人民群众说这种观点是我系俞兆鹏老师提出来的。
见《江西日报》80.3.6。
论文题目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第二节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历史人物评价研究课题的价值(1)通过对个人活动的探讨,揭示出支配历史人物活动的物质力量,从一个方面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历史人物研究,是整个历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它,可以从一个或某些方面,揭示和阐明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的基本面目和发展线索。
(3)历史遗产的价值,常与产生该项历史遗产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相关联。
通过历史人物研究,可以更好地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
(4)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有助于我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的总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们众口一词地肯定这一点,然而还需要不需要有一些共同的具体的标准呢?1、应否有共同标准(1)无标准论(2)有标准论2、应用什么标准?A当时当地标准B今时今地标准(现代标准说)3、从什么角度确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A 唯一标准论B 两个标准论C 三个标准论三、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1、阶段论:2、方面论3、历史条件论四、历史人物的翻案问题1、何谓历史人物的翻案2、翻案的依据3、翻案应注意的问题五正确评价历史人物1、阶级分析2、历史主义地评价人物,反对苛求、拔高、改铸古人3、反对简单类比第三节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一、民族的形成及其特点1、民族的形成2、民族形成的特点从形成的时间及历史看,有早有迟,并不一定所有的民族都经历了五个社会发展阶段。
从族属渊源和具体形成过程来看,基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源异流”,另一种是“同流异源”,从民族构成的要素来看,有许多民族,四个特征完全具备并获得充分发展;也有一些民族,四个特征基本具备,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二、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1、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概念有无差别2、在阶级社会中有无民族融合、民族同化三、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的关系1、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的联系2、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的区别四、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若干理论问题1、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2、民族战争的性质问题3、民族英雄4、关于是否有代表各族共同利益的民族英雄5、如何看待民族间的“和亲”第三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一节历史比较法一、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是指对历史上的事物或概念,包括了事件、人物、思潮和学派等等,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从而寻求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一种方法。
二、历史比较研究的条件与要求首先,必须是可比的。
其次要弄清拿来比较事物的情形。
三是要深入,力戒肤浅。
三、历史比较研究的具体程序1、历史比较研究问题有目的性,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问题。
2、对比较的双方或几方,分别加以研究,真正做到情况明了。
3、提出规律性的假说。
4、比较中找出异同。
5、分析原因,探讨规律6、通过上述比较得出的结论还是一种假设,是否正确尚需验证。
四、历史比较研究的意义、作用第一、历史比较研究,是一种客观地考察历史的方法。
第二、历史的比较研究,是鲜明的很有说服力的方法,是研究历史的一个新角度。
第三、历史比较研究,能起一种结合作用,促进历史研究中理论与史料的统一。
第四、历史的比较研究,是一种历史类比的方法,可以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五、历史比较研究法的局限性首先、它只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它的成败取决于指导它的历史观的正确与否。
其次、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
第三、结论具有相对性。
第四、不能把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孤立化、绝对化。
第五、还应该指出,切忌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类比。
第二节分析和综合研究法一、分析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1、分析法:运用分析法来研究历史,就是要把历史的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因素和阶段分解开来加以考察。
这样能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历史内部,搞清其内部的结构、层次和联系,从而抓住决定历史本质的东西。
2、如何运用分析法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决定历史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哪些是在基本矛盾上派生出来的矛盾。
抓住了基本矛盾后,还要分析这一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什么,非主导方面又是什么。
其次,要分析哪些是整个历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哪些是只存在于某一具体历史过程或历史现象中的特殊矛盾。
前者决定整个历史过程的一般本质,后者决定某一具体历史过程或现象的特殊本质。
第三,要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之间的矛盾。
3、运用分析法的角度方面分析、阶段分析和层次分析。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
二、阶级分析法1、阶级分析法2、历史研究为什么要运用阶级分析法(1)是由历史研究对象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