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
一、创作潜动机
2、集体潜意识转换为创作潜动机 转换机制:集体潜意识是从原始时代流传下 来的、同类经验的心理凝结物,当时局动 荡不安,或社会发生重大变故时,它便被 惊醒,通过原型活动,成为创作潜动机。 转换特征:(1)原型意象;(2)自主性; (3)梦幻形式。
一、创作潜动机
3、本能潜意识转换为创作潜动机 • 本能潜意识是指个体心理潜在的饥、渴、 性、死等本能欲望。它转换为潜动机,有 两种情况: (1)直接作用,指艺术家被本能驱使,经过 直觉、表现,使本能直接服务于创作。 (2)反向作用,指艺术家的追求似乎与潜动 机相反,而实际上不过是潜动机的某种变 态或曲折表现。
一、创作潜动机
4、潜动机的内在机制 (1)直觉、表象(意象的生成) (2)外在机缘(触媒) (3)情绪情感(推动性和方向性) (4)解构、重构(由混乱到组合)
二、创作显动机
1、显动机的一般品格 • 显动机是有迹可寻的心理动力历程。所谓 有迹可寻,指创作冲动在意识和潜意识之 间穿梭,时隐时现。(相当于前意识) • 显动机(前意识)与潜动机(潜意识)不 同。 • 显动机不等于意图(意识)。 • 显动机也不是表面动因(触媒)。
三、创作动机簇
3、动机簇分析 • 动机簇的发生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作 为基本需要驱迫下必须完成的活动,它是 必然的;但由于触媒必须契合易感点,而 易感点则有相对的定向,所以,它的勃发 又是偶然的。
三、创作动机簇
• 4、动机冲突分析 • 动机冲突,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 矛盾纠葛。 (1)双趋式动机冲突(正价值) (2)双避式动机冲突(负价值) (3)趋避式动机冲突 (4)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5)其他(如动机的变化)
二、创作显动机
2、显动机的内在机制 • 显动机的内在机制是,某种由需要导致艺 术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在外部刺激 作用下突发的、带有极强的行动力量,对 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 念。
二、创作显动机
3、显动机的主要特征 (1)意象 (2)情绪情感 (3)创造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创作动机簇(cù)
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
一、创作潜动机
1、潜动机的一般品格 定义:潜动机是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 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 特点:(1)驱动性,艺术家时常被情绪或梦 境牵着鼻子走,不由自主地发出“万事不 由人作主”,“无可奈何花落去”等感慨。 • (2)潜在性, 为满足虚荣心,意识自我会 回避、排斥、压抑或掩盖潜动机某些羞于 启齿的成分,而用表层动因来指代。
1、动机簇及其冲突 动机簇指一个动机内由几个子动机形成的丛 簇现象。 • 艺术家都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生理、心理、 精神需求,它们汇通于同一创作活动,便 构成既矛盾又趋同的创作动机。
三、创作动机簇
2、动机簇与艺术家的需要 • 动机簇来源于艺术家的多种需要,一种需 要体现为一种动机,几种需要便组成一个 动机丛簇,它聚集、吸附着大量的乃至全 部的心理能量,以完成一个创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