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史名词解释及大题

世界史名词解释及大题

一、名词解释1、罗斯福是一位有远见的现实主义政治家,出身资本家家庭,1910年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助理部长,1928年,任纽约州州长。

经济危机袭来后,他在纽约州立即成立“临时紧急救济署”,拨款几千万美元,举办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力图缓和危机的打击。

在州长任内,他多方结交具有自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各类专家、学者、和律师,组成参谋性的“智囊团”。

1932年11月,美国进行总统选举。

由于胡佛政府内外政策的失败,共和党威信扫地。

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

罗斯福在竞选中反对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鼓吹关心“被遗忘的人们”,并提出“新政”作为竞选口号。

选举结果,罗斯福击败胡佛,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1933年3.4罗斯福正式宣誓就职后,立即大刀阔斧的推行一系列反危机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提出的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和建立联合国的构想,都得到了实施。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

2、新政罗斯福为应对美国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措施。

从1933年3月初通过“紧急银行法”到六月中旬通过“全国产业复兴法”是新政的初期阶段,史称“百日”新政,1935年4月起,国会又通过了政府的提出的一系列法案,掀起“新政”第二次高潮,后期新政的内容,侧重于社会改革,1941年3月,租借法通过以后,美国向战时经济体制过度,新政遂告停止。

主要措施有: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迅速恢复银行的信用;2、复兴工业;3、调整农业政策;4、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缓和了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2、缓和了阶级矛盾,打击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稳定了资产阶级统治;3、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首次试验,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

也为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3、纳粹纳粹党:德国法西斯政党。

即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

纳粹党的理论是19~20世纪各种反动思想的混合,国家社会主义者通过种族及社会煽动进行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欺骗宣传,散布对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的刻骨仇恨。

纳粹党还竭力宣扬种族优劣论、个人独裁论和生存空间论,为其侵略扩张和战争政策制造理论根据。

纳粹党的成分十分复杂,既有经历过纳粹运动早期风险的亡命之徒、种族主义空谈家,也有殷实的资产阶级,还有一般店主、职员、工人和农民。

二战后,德国对纳粹进行了彻底的反醒,许多宣扬纳粹主义的人和组织因此受到法律的严肃处罚。

4、国会纵火案德国纳粹分子打击德国共产党的阴谋事件。

1933年2月1日,兴登堡宣布解散国会,举行新的国会选举。

为了减少共产党在国会中得票数,保证纳粹党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希特勒政府不择手段的迫害共产党。

在戈林的策划下,2月27日晚,柏林冲锋长率10名队员潜入国会大厦纵火,其他冲锋队员逮捕了在现场的半痴呆者共产党员卢贝。

然后嫁罪于德国共产党,借机大肆逮捕德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德国共产党是被迫第一个退出议会,随后希特勒取消了魏玛宪法中关于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的的一系列条款。

希特勒向其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迈出一大步。

5、二二六事件是由于日本军部皇道派与统制派之间矛盾升级,由皇道派军官发动的未能成功的一次兵变。

目的是实行昭和维新。

背景是,永田事件之后,统制派幕僚军官为了打击皇道派的嚣张气焰,把皇道派的第1师团從東京调往满洲。

这一做法激怒了皇道派军官。

1936年2月26日黎明时分,皇道派少壮军官率领1400余名士兵发动军事政变,他们袭击了首相官邸和其他重要国家机关,杀死了内务大臣、财政大臣、及教育总监等人。

暴乱者发表“起义宣言”,提出兵谏,要求罢免统治派军官,成立以皇道派为首的军部独裁政府。

暴乱者陷于孤立,2月29日,兵变被镇压。

荒木真崎等皇道派头目退出现役,一些下级军官被处死。

从此皇道派一蹶不振,军部的统治大权落入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统治派的手中。

广田弘毅组阁。

皇道派发动政变时所积极追求的目标,例如军部独裁、国家政权法西斯化,在政变失败后反而得以实现。

6、斯达维斯基1930年后,法国陷入经济危机,政治形势动荡,出现了“火十字团”、“爱国青年”等法西斯团体。

白俄侨民斯达维斯基长期从事投机活动,诈骗巨额财富,1934年初,斯达维斯基伪造五亿法郎债券事件事发,畏罪自杀。

他曾先后贿赂一千二百名政界人士,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

金融投机案被揭露后,旭丹内阁在丑闻中倒台,各法西斯组织借此攻击共和国和议会制度。

1934年2月6日,各法西斯组织成员集会示威,声讨与丑闻有关的议员。

示威者还扬言要推翻共和国。

达拉第内阁在骚动中倒台。

法国人民平息了法西斯分子的暴乱,保卫了共和国。

7、戴高乐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和法国军事学院,22岁入伍,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2—1937年在最高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极力提倡坦克战思想,但没有引起法国军界的重视,1938年,他指责慕尼黑协定是投降与屈辱的举动,他一贯主张放抗击法西斯侵略,在法兰西战役中因战功被提升为准将,1940年担任国防部副国务秘书,积极主张连英抗德。

法国被德军占领后,他在英国,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参加“自由法国运动”。

在贝当政府对德投降后,他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作为新的领导机构,1942年自由法国改称战斗法国。

8月戴高乐返回巴黎。

签署了解散内地军的法令。

8、库恩。

贝拉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1914年被征入伍,1916年被俄国俘虏,1917年夏加入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

二月革命后,被选为托姆斯克省党委会委员,1918年返回匈牙利。

后担任匈牙利共产党的领导人。

匈牙利共产党在实践中很重视领导武装斗争,1919年2月11日,卡罗利政府逮捕了以库恩为首的绝大部分匈共中央委员和其他领导人,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政府产生,库恩担任外交委员。

1919年6月,法国向匈牙利提出通牒,要求匈牙利红军撤出捷境。

库恩支持接受通牒,导致各地发生反革命叛乱,最终导致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颠覆。

9、武断政治191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通过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吞并了朝鲜。

日本在朝鲜推行残暴的武断政治,1、实行残酷的军事警察制度,剥夺了朝鲜人民的一切民主权利。

2、限制朝鲜民族资本。

3、地税苛重。

4、通过森林法等一系列法案抢占土地和森林5、颁布矿业法,控制资源。

6、实行奴化教育,璀璨文化。

10、孟太古蔡母斯福改革方案是1918年7月由英国印度事务大臣孟太古和印度总督蔡姆斯福签署的关于印度政府组织法的改革方案,标榜在印度逐渐发展自治体制。

背景是一战后,英帝国主义为缓和印度人民反抗,维持殖民统治。

内容有,一总督下设两院制,但总督保留否决权。

二中央政府各部以及省政府警察财政均由英国人控制。

三政府次要部门可由英任命的印度人担任其宗旨是保证总督大权在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在印度实行双重政制。

以此笼络地主,破坏解放运动。

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罗拉特法。

11、甘地主义甘地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

甘地主义的内容较为复杂,概括起来由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等方面。

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印度实现自治,这“自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印度的自治领地位,二是独立后各地小型政治组织的分治。

其哲学思想带有神秘色彩,经济思想是崇尚印度文明,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

社会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民族教育、风俗文化、农业生产、土地制度等。

甘地主义对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12、巴黎和会一战后协约国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确立世界秩序的会议,是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

会议主要解决分赃、反苏和建立战后帝国主义国际秩序三大问题。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和会在巴黎及近郊凡尔赛宫正式召开。

27个战胜国国参加会议,战败国与苏俄被排斥在外。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任大会主席。

真正操纵会议的是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1、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战胜国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相继订立了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了凡尔赛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国际新秩序。

2、列强决定对苏俄经行经济封锁,武装干涉。

3、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政府的抗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4、会后建立国际联盟。

巴黎和会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的。

13、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召开的国际会议。

1921年11月12日到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正式召开,英法美中意荷比葡九国参加会议。

但实际操纵会议的是美、英、日三国。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议通过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以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协定,会议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他使美国获得了与英国在海上并驾齐驱的地位,拆散了英日同盟,英国被迫放弃海上优势,日本丧失了独霸中国的机会。

补充和修改了凡尔赛和约的部分条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体系史称华盛顿体系。

但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4、道威斯计划1924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出的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即“道威斯计划”。

主要内容为:①稳定德国通货和平衡德国预算;②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主要来自关税、消费间接税、铁路运输收入、以及工业利润;③暂不规定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④由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⑤德国的财政经济应受协约国代表监督,还要保证德国经济的统一和经济活“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获解决,法国结束了德国赔款问题的支配地位。

而美英资本的流入,使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大国,15、洛迦诺公约法国为了解决安全保障问题、防备德国崛起后的军事威胁,而召开的会议。

1925年10月,德、比、英、法、意、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的。

美国未派代表参加但表示支持英国。

《洛迦诺公约》主要内容有,1、德法比三国保证不破坏《凡尔赛条约》关于三国边界问题以及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

2、英意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

3、洛迦诺公约没有对德国的东部边界做出保证,没有规定德国承担维护德波和徳捷边界现状的义务。

4、而德国也允许加入国联洛迦诺公约在总体上没有打破凡尔赛体系,但导致了欧洲大国之间相对地位的微妙变化。

1、德国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重新加入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获得了相当的自由与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