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一、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西安),史称“西周”(二)西周的制度1、政治——封邦建国(分封制)西周的“封建”是一个政治名词,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
(1)建立原因: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讲同姓诸侯分封到各地,以发挥监临督查的职能,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
(3)作用: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西周的国王成为“天下共主”。
(4)与商朝内外服制的不同,体现的进步性在周的分封制中,政治上的共主和血缘上的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新的封建体制,确立了一套比较严密的控制体系,有利于巩固了周的统治,使周王朝统治效能进一步提高了,也促进了西周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这种变化是适应历史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第一,中国西周时期实行封建制度是王权强盛的反映,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是天下“共主”。
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都效仿国王实行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的封建等级制度,实际上,每个封建主都是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所以,整个西欧封建社会是分裂的,国王的权力有限,不能统治到各级封国,难为天下“共主”。
第二,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相联系。
天子、诸侯、卿大夫的职位都由嫡长子继承。
西欧封建社会分裂割据,各自为政,纷争不已,所以盛行尚武之风,当骑士是莫大的光荣。
第三,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上下级之间没有相互义务的封建契约。
下级只对上级有义务,而上级对下级没有什么约定的义务。
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支配和决定权力。
西欧封建制度的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土地和兵役之间的交换,双方都受到封建契约的约束。
第四,西欧各国的封建国王,他的经济来源要靠他自己的庄园。
所以当时有“国王靠自己生活”的说法。
中国西周天子靠全国臣民养活。
第五,西欧封建制度的初期,采邑是不世袭的,后来才出现世袭制度。
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世袭的,由嫡长子继承。
第六,西欧各封建国王想控制,但不能控制伯爵,于是,它们利用宗教,在每个伯爵领地内建立能与伯爵竞争的权威,建立具有特权的宗教特区,随着教会势力的膨胀,在欧洲出现教皇的权力凌驾于国王权力之上的现象。
在中国,从周秦到明清,宗教只能依附于政权,绝对没有出现宗教权力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的现象。
2、经济——井田制3、文化——礼乐制度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制“礼”以规范社会秩序、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作“乐”以激发认同感、维系社会团结)。
二、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分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6—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社会转型期(二)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表现:①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②农耕熟地不断被开辟,耕地不能买卖规定失效;③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列国战争以攻城略地为目的;④各国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⑤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⑥结果:整个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2.政治上: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政治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在战国时期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内政改革)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1)背景: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的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2)代表:①儒家 A.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提出“仁”,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B.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熔礼、法于一炉,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思想产生影响,儒家思想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应对,也导致儒家内部的分化,产生不同的学术流派。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并不受到重视原因:春秋战国处在社会转型期,是个图强争霸、战争不断的时代,儒家思想提出的“仁”和“仁政”的主张,适应不了时代潮流,满足不了诸侯国君图强争霸的需要,所所以难为统治者重视和利用。
②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
③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鄙弃礼法,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变革是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局面的关键。
“百家争鸣”也正是围绕着这种局面下如何治理社会、安定人心而展开的。
三、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军事上的“大一统”)秦朝大统一国家的形成1、基础:(1)政治上:春秋战国时代,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各国的改革变法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了趋同倾向,这种同一性,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基础。
(齐、楚、燕、秦、赵、魏、韩)(2)经济上: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犁耕技术出现,农耕面积扩大,商业活跃,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联系交往更密切。
(3)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君主集权制度。
2.条件和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
使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商鞅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
内容:废除井田制度、废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
作用:与其他各国改革“人亡政息“不同,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大一统”秦大一统帝国的巩固1、建立中央集权体制(1)含义:中央集权制是指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原因:为了有效地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3)内容:①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②中央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
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③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
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2、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1)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2)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3)建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4)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5)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舆论。
作用: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秦朝所建立的涉及军事、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等领域,从中央到地方的“大一统”制度,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五百多年的战乱分裂局面,也结束了西周以来以宗法、礼制、井田制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是如何实现的?1、周克商后,为了稳定被征服地区,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2、周平王东迁后,王权衰弱,各诸侯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已是名存实亡。
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的大变动,纷纷进行变法。
各国变法虽有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这种同一性为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
4、BC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兼并战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至此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经历春秋战国500多年,到秦朝终告完成。
(三)秦末农民起义1、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1)秦的暴政——滥用民力、诛罚苛刻、横征暴敛,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仁义不施”;(2)“攻守之势异也”——群雄逐鹿中的经验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3)统治集团内乱——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最终加速秦朝的灭亡;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4)农民起义的打击最终使秦朝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从表层看,秦亡于因其暴政而导致的农民起义。
但深入看,秦王朝没能正确地审时度势,调整统治政策;六国臣民对秦的归属感和秦制的认同度不够等,均是导致秦短期而亡的原因所在。
2.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3. 西汉的建立秦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天下展开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获胜。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