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吉林省通化市第一中学BEST合作体2013至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高二吉林省通化市第一中学BEST合作体2013至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16题,共150分,共4页。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古代星宿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

渐渐的,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的认识。

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能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

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

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

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

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三垣二十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这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

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

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

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成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

“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再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

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星与地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分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轸就是说江西的南昌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

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例如公元前1097年周公时代称北极星为“微帝”等。

这是由于它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星之主。

《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而北斗七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于它醒目的形状和它重要的位置,所以它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及其重要,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勺子悬挂在北方的天空。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斗七星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后来成了掌管人们生死的星宿,在道教中,北斗七星被称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星宫,根据人的出生时刻,人的生命可以被七个星君分管。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主管星。

1.下列关于星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星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B.由于强调星空和人间的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比较复杂。

C.三垣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区,在二十八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D.星宿的划分方便对星空的观测,对制定精确的历法有很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四象”是将黄道及其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空,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分星宿体系。

B.北极星因为在天空中特殊的位置,往往被古人视作统治者的象征,地位自然非比寻常。

C.北斗七星像一个巨大的勺子,形状十分醒目,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

D.道教将北斗七星称为七元解厄星君,认为是掌管生死的星宿,所以其地位越来越高。

二、古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

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玠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

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

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

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

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

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

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

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

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

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新唐书•李光弼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者内.诏不敢出内:收起B.乃彻.民屋为摞石车彻:拆毁C.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乘:趁着D.希德委.资粮遁走委:放弃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

(5分)(2)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5分)(二)诗歌鉴赏(12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海棠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释:莫愁,古乐府传说中的美丽女子,善歌谣。

梁广,唐代画家,工花鸟,善赋彩,为一时名手。

8.这首诗颔联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6分)9.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10. ①,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②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

(《梦游天姥吟留别》)③,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④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美人》)⑤鸟雀呼晴,。

(《苏幕遮》)⑥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凭箜篌引》)⑦五更鼓角声悲壮,。

(《阁夜》)⑧开琼筵以坐花,。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张昌华①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

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②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

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

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

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

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

曹云祥同意了。

③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

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

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

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

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

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

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

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

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

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④他是一位“怪人”。

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

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

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

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

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

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

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⑤陈寅恪也不乏幽默。

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横批是“儒将风流”。

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⑥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

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

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

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

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⑦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

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

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⑧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

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

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⑨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