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挖掘美术课堂中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挖掘美术课堂中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挖掘美术课堂中的趣味性
_______ 提高课堂效率
名州镇中小学校雪摘要:作为视觉传达教育的美术课程,其本质是让学生感悟美进而创造美,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对美术教育的渴求,促使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去丰富课堂教学,挖掘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趣味性、课堂效率、创新意识
怎样搞好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艺术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关心的课题。

而在多媒体课件缺乏的农村小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挖掘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有了趣味性,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动力,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孩子们信心的推动力,能让孩子大胆表现和创作,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持续的兴趣。

1、教学语言美,增加趣味性
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
媒介,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精心组织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学语言,能唤起儿童对美术的兴趣。

老师的话不一定多,但要给学生启发和引导,要准确、生动、和谐、要充满情感与节奏,老师就像是一位出色的演讲家或是充当各种角色的演员,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和表演才华,言辞中透露着思辩与智慧,话语中体现着幽默风趣,语调中包含着抑扬顿挫。

老师用语言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展示自我。

那么,学生对教师的喜欢迁移为对美术学科的热爱。

如在三年级《快乐的大嘴巴》一课开课时,老师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进行情景导入: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玩具朋友,大家想看一看吗?(老师手套大嘴巴,嘴巴一开一合)大家好!我是大嘴巴妈妈,能认识你们真开心,你们开心吗?(开心)谁先和我说话?(生争先恐后地说)不但我想和大家交朋友,还有许多新朋友想和大家玩,你们欢迎吗?老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小朋友们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再如有个老师在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时,用温柔甜美的语调朗诵了一首诗歌:在炎热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在寒冷的冬天,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毛衣;下雨时,妈妈的爱是撑开的花伞,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珠;当我们懂事了,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唤起了学生对妈妈的热爱之情。

学生才能满怀感激和爱戴之情创作出一寓意深刻的贺卡。

2、发挥示作用,提高趣味性
示作用,可以来自老师,也可以来自学生。

老师的一幅优美的画,一手漂亮的字,一个迅速简捷的速写,除了会赢得学生的惊奇、赞叹和由衷的佩服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眼界,让他们由佩服转为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可以让他们从老师的画中领悟其中的方法,方向性和目的性更强。

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也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产生激励的作用。

在出示画或优秀作品的时候,要注意所选的画作要容丰富,色彩搭配和谐,构图饱满。

因为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往往在绘画时容易简单化、概念化,主题简单,背景单调,所以在欣赏画时注意引导、启发。

在巡视辅导时,让学生根据主题采取加一加,添一添的手段,往往能创作出非常完美的画来。

3、精心组织活动,寻找趣味性
小学美术活动,多以游戏为主,游戏是儿童快乐的天堂。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游戏、竞赛等活动最适合儿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特点,使课堂妙趣横生,生机勃勃。

开课时,辅以精心的教学情境、谜语、音乐等游戏手法引入主题,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活动中。

在《美丽的昆虫》一课时,根据农村小学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利用了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昆虫,仅用了十分钟,孩子们就在花园里找
回了蚂蚁、瓢虫、蜘蛛和一些不知名的小昆虫。

虽然有的昆虫没有美丽的花纹,体形也不太美,但同学们仍然兴致勃勃,不仅熟悉了昆虫的颜色、大小,还明白了许多昆虫都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

在玩耍中枯燥的理论知识转为笔下理性而真实的再现。

在作业后的活动,更能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用旧挂历、废报纸、毛线、羽毛等为材料做的服装设计后,可组织时装表演,感受用自己双手打扮自己、美化生活的喜悦;脸谱设计后,可以戴上面具,随着音乐跳起别开生面的面具舞,化解一切疲劳、压力、矛盾;幻想之后的海底世界,有深海怪鱼、外星鱼、海洋清洁机等,同学们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布贴风景、树叶贴画、贺卡设计等,可当艺术品或赠送别人---
4、充分把握教材,挖掘趣味性
美术教材,较之语文和数学来说,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和趣味性。

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好好把握教材,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所以,把握和充分运用好教材至关重要。

我认为美术教材分析主要是从书中画、图片和活动要求入手,还要结合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容。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线的秘密》活动一时,教材上要求学生“在自然现象和生活感受中寻找美的线条,并试着画一画”我分析了其中的几个关键词:自然现象、生活感受、画一画。

于是通过欣赏书上自然风光摄影作品来感受线条的美,通过找教室的线条、老师身上的线条和互找同学
身上的线条来寻找生活中的线条,感受线条无处不在,线条的装饰美,韵律美,节奏美;通过用不同的笔(铅笔、彩色笔、蜡笔、毛笔)画线条来体验各种线条的美感。

然后运用毛笔来画画身边的事物,根据毛笔的性能,很容易画出宽窄变化,粗细不一的线条,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开始使用毛笔写字了,所以用在美术课上也很恰当。

书上并没有要求用毛笔来画,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教师在准确定位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尝试创作,延伸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创造的源泉。

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

大多数学生的作业是临摹完成的,每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他们会说“我画不出来”“我不会画”等等。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想象力的训练,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墨守成规,离不开书本。

美术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在创造性教学上要比其它学科有更大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创造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活动,需要主观能动精神,需要充分发挥想象。

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美术课堂作业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创新,反对简单的临摹,不以画得像不像为评分标准。

因为即使画得再像,也是别人的作品。

不能让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激情被扼杀在课堂教学
和老师的评判标准中。

如:(1)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和想象。

在创作中习惯性的思维会束缚人,使人思想僵化。

因此,每一课我们并不急于完成作业,而是围绕主题尽可能多地去设想,以比赛的形式,看谁的想法最与众不同数量又多。

在活动课中,我们经常安排一些想象画教学容。

如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加一加、变一变》中是在同样形状瓶子、杯子、茶壶、鞋子等的基本形上添画,使其变成另外一种物象,比一比,看谁画的种类最多,这样每位同学都画了许多各种有趣的形象。

(2)通过写生活动来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学生们新奇的想法也是来源于生活,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他们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

写生可以给学生提供创作的源泉,再经过他们的想象加工就会创造出比显示物象更为鲜明的形象。

(3)除此以外一个故事、一段音乐、一首诗、一个谜语作引子,让学生联想创作,因为联想可以启迪心智,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如《帽子回来了》这课,就是根据一定的情景编故事然后用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课,小猪的帽子被风吹走了,小猪能取回帽子吗?请小朋友设想一个结局,并把它画下来,我先让学生讲一讲故事,再通过想象画出来,学生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色彩斑斓、童真有趣的画面。

有的画小猪追赶帽子,有的画了其他动物来帮他取帽子,有的画小猪请别人如长颈鹿小鸟帮忙取挂在树上的帽子,有的画小鱼乌龟帮小猪取小河里的帽子等等充满人情味、而且体现出了团结互助的精神的有趣丰富的画面。

同时体现出了美术课不但有审美的功能,也有人文教育的功能。

学生的作品哪怕是笨拙的、粗糙的,对作品中所蕴含的创新意识,哪怕是一丁点的智慧火花,哪怕是一变形的脸、一个绿色的太阳、一只比人还大的蚂蚁、一个三角形的鸡蛋等都可能在作品中出现。

我们也必须小心地呵护,多加赞赏和鼓励。

学生才会对美术更加兴趣昂然,才能敢把自己认为最美好的、向往的和尊敬的东西,大胆、自由、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达到创新的目的。

如果再把这些有创新意识的画面加以引导和适当的修改,还可以让他们的画走向展出,走向比赛,才让他们的兴趣由课延伸到课外,由现在延伸到将来。

总之,挖掘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要为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培养创新精神。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

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新标准》
2、《中国美术教育》人民教育
3、《美术教学参考》五年级上册美术
4、《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