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目的要求和考核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学分4,课内学时72。
其先修课程为心理学、课程教学论和计算机基础等。
二、课程目的、要求目的提高综合素质,使教师掌握运用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满足教育发展、课程改革的需求和培养适应时代进步的教学专门人才。
要求1.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提高现代教育的意识和对信息化环境教学的认识,优化增强教学实践的效率和教学改革的观念。
2. 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并根据学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理解课程的理论、方法,认真做好相关的实验,并自觉地把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重点培养提高学习者的教学综合能力,媒体应用能力和评价管理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4. 课程教学要求的具体内容见各章节的介绍。
三、课程考核考核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因而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本课程考核分两方面:开卷考试、平时形成性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
开卷考试成绩占课程学分的40%(90分钟);平时作业和实践操作占课程学分的60%。
开卷考试统一命题,考试范围限定为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科书的相关内容,考试题目要体现重点,难度适中。
难度及题量的梯度应按教学要求的不同层次安排,对未做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
平时作业与实践操作应遵照教学大纲、形成性作业、教材内容和相关要求实施。
任务分工为:中央电大负责设计制定内容和相关要求,地方电大负责具体部署、教学实施和组织,考核。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初步方案一、内容和课时表1二、教材资源1. 文字教材文字教材采用“一体化”方式。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和“教与学”的主要依据。
根据远程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电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文字教材包括课程的专业系统知识内容、小结内容、作业内容、学习目标和标注配有录像带教材的说明符号。
文字教材中,对概念的叙述要直观无误、阐述清楚,对各章节内容的学习目标要提出明确要求,要适合成人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便于自学。
2. 录像教材在电大多年声像教材的基础上,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多媒体一体化设计。
录像教材以精讲和部分内容系统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讲要点、讲方法、或解答疑难问题。
3. CAI课件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多媒体一体化设计,以专项内容的学习、练习和学习支持服务作为基本内容,发挥单机版的优势和特点。
4. 网络课程在原有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时的改造,增删内容和结构,发展新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提升课程平台的作用。
三、教学环节1. 录像课、CAI课件和网络课程的使用录像课、CAI课件和网络课程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辅助途径之一。
录像课20个课时(50’×20),网络课程包括专题内容、学习引导、章节练习、交互学区、案例观摩等内容。
录像课、CAI课件和网络课程应与文字教材有效的的组合和合理使用。
2. 实践操作依据本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结合文字教材的内容,地方电大组织实施相关实验活动,并负责相应的考核。
一般情况,必须要有实践环节,才可以参加中央电大组织的统一开卷考试。
3. 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自学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要途径,自学能力培养也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
由于本专业是以开放方式办学,自学的地位更为重要。
除录像课中注意对自学进行辅导和介绍自学的有关知识技能外,学员自己应重视个人自学和自学能力的养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远程学习的重要组织性形式,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适合成人学习特征的方法,应该积极支持、灵活指导和提供帮助。
4. 课程教学要求层次教学要求中,有关定义、概念、性质等内容按“知道、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五个层次要求;有关程序内容、操作、运用等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5. 学习辅导学习辅导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交流形式,除了知识传承,还包括人与人间的经验、情感、思想方法和文化的交流,应该认真组织和有效实施。
对于有条件进行相关实验的学校,实验前的辅导和帮助非常有益于促进学习。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由七章教学内容组成。
主要介绍教育技术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设计、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应用等内容。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一、教学要求1. 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技术与教育的关系,知道教师教育技术的标准。
2. 基本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内容。
3. 初步理解教育技术的功能,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组成内容第一节认识教育技术1. 教育技术的定义2. 技术与教育3. 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第二节教育技术的发展1.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2. 国内教育技术的发展3.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学习理论2.教学理论3.传播理论4.系统科学理论三、重点难点教育技术的概念,技术与教育,教师教育技术的标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的内容组成第二章媒体与资源一、教学要求1. 掌握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概念,了解教学资源的分类方式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
2. 了解网络教学资源的分布,掌握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保存与下载和管理方法。
3. 了解校园网、微格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室和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内容和应用方法。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1. 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定义2. 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分类3. 媒体理论和媒体选择第二节网络教学资源1. 网络教学资源的分布2. 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下载和保管3. 虚拟学习社区第三节教学设施资源1.校园网2.微格教学3.多媒体教室4.数字图书馆三、重点难点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概念,教学资源的分类方式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网络教学资源的分布,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保存与下载和管理方法,校园网、微格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室和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内容和应用第三章视听资源的开发一、教学要求1. 了解图像的常见格式,掌握图像获取和制作的方法。
2. 了解音频的常见格式,掌握音频获取和制作的方法。
3. 了解视频的常见格式,掌握视频获取和制作的方法。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图像1. 常见格式2. 图像的获取3. 图像处理(Photoshop)4. 图片格式的转换第二节音频1.常见格式2.计算机声卡录制3.mp3或录音笔录制4.光盘抓取5.音频处理第三节视频1. 常见格式2. 数码摄像机3. 视频获取4. 音视频编辑(会声会影、movie maker、视频格式转换)三、重点难点图像的常见格式、获取和制作,音频的常见格式、获取和制作,视频的常见格式、获取和制作第四章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一、教学要求1. 了解动画的常见格式的设计制作工具和过程,初步掌握动画的开发方法。
2. 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的一般流程。
3. 了解网络课件的的设计制作过程和初步掌握网络课件的开发方法。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动画1. 常见格式2. 获取与制作第二节多媒体课件的开发1.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2.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一般流程3. 多媒体课件制作常用软件第三节网络课件的开发1. 网络课件的特点2. 网络课件的设计3. 网络课件制作常用软件三、重点难点动画的常见格式、获取与制做,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的一般流程,网络课件的特点和设计第五章信息工具的教学应用一、教学要求1. 了解计算机课件教学应用的功能、类型、组织和方式,初步掌握应用计算机课件进行教与学的技能和方法。
2. 了解常见的社会性软件的功能、特点和应用方式,初步掌握使用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教学的技能、方式和方法。
3. 了解交流与共享工具的功能、特点和应用方式,初步掌握使用交流与共享工具开展教学活动的技能和方法。
4.了解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的功能、特点和教学应用方式方法。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计算机课件的教学应用第二节社会性软件的教学应用(blog、wiki、Google read、)第三节交流与共享工具的教学应用(交流工具、聊天软件、电子邮件、BBS、FTP)第四节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三、重点难点应用计算机课件进行教与学的技能和方法,社会性软件的教学应用,交流与共享工具的教学应用和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第六章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一、教学要求1. 掌握教学设计的概念,理解教学设计的定义。
2. 理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方法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和指导意义3. 了解教学设计的层次和要求的前提条件4. 了解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类型,掌握教学设计一般模式的结构和系统过程二、内容要点1. 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定义2.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方法3.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4. 教学目标的设计5. 教学策略的设计6.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设计三、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方法、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教学策略的设计方法、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方法第七章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践案例一、教学要求1. 在对相关案例学习、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应用本课程的理论、方法、观点写出个人的书面评价。
2. 制定个人的设计方案和开发计划。
3.提供书面的个人建议和修改措施。
二、内容要点(暂定)1. 语文“四结合”试验研究项目2. “校校通”工程技术与远程教育的发展3. “Intel”未来教师教育计划4. 美国WISE在线科学学习课程材料与学生支持服务5.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三、重点难点对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第四部分课程教学建议一、教学组织形式自学为主,面授辅导为辅,利用网上课程资源,开展学员间的合作学习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自主学习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面授辅导用于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在适当时间组织进行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习方法指导和重点问题讲授的活动;合作学习实现经验、态度、文化等的交流。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地制宜,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例如,利用网上课程和辅导,学习者自学、开展学习辅导,组织学员讨论,提供进行实验的条件,满足进行实验操作的需要,编写个人的学习档案袋等。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员参观,并撰写心得笔记(可作为形成性考核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