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影响下的宋词解放摘要被宋词坛,绮靡一时,苏轼异军突起,顶住传统习惯的压力。
突破了词必香软的藩篱,创造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
他解放了词体,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的审美品位。
开创了豪放一派,诗词走出了“花间”范式,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他的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为后代词人指出了向上一路。
关键词苏轼宋词解放以诗为词豪放浪漫主义用典前言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他一生的仕途佚经升沉,起落很大,在人品和文品上则是公认的名家、天才、全才。
他所创造的文化瀚海动人心目,沾概历代。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越了苏文和苏诗。
苏诗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南宋时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苏轼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使人登高望远,举杯高歌,而途怀浩气,超然于尘埃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来而耆卿为舆台矣”①这段话对苏轼的特点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作了十分准确的概括。
有宋末年的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②的确,苏轼给词带来了“天地奇观”他的诗从根本上影响了宋词的解放。
一、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一)苏词扩大了社会内容苏轼的一生升沉不定,备受艰险,他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耿直感言,黑白分明,内外如一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仍要激流勇进,卓然自立,无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
同时,也遭受了非常多的毁谤和打击,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强调文要“有意于济世之用”③,反对空虚无实的形式主义之风,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现实文风。
所谓“言必中当世之过”,就是要言之有物,避免“未有甚得于中而张其外”(《李方叔书》),他还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④(《十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二首》)这又使他的显示精神具有了强烈的人民性,在他的词- 1 -中可以看出他抒写人生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历史的沉浮,山川之秀美等方面的作品。
如在徐州写的《浣溪沙》描写了村姑、醉叟、络娘和卖瓜人等农村人物,描绘了清新秀美的农村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
而“捋青捣麦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则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再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晚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刻画秋日农村景象,鲜明生动,历历如见。
上片四句分别取四组景象,远景近景相同,听觉视觉互用,动态静态结合,宛如一幅幅变动的图画。
下片写人的活动和感受,表现词人对生活的热爱。
苏词以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乡土人情为题材的作品则别有一番风味。
苏轼用词体尽情地写爱情、离别、友谊、农村以及政治情怀等等,打破了题材的狭窄性。
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⑤(《艺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以劲笔健毫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作者借习武出猎抒发了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但由于朝庭内部剧烈的明争暗斗,迫使他离京外任,“书剑报国”的壮志难酬,从而在他内心兴起迟暮的苦闷和牢骚。
在词中作者以魏尚自况,表现出苏轼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等篇都表现出一种橫槊气概,在词史上是带有开创性的。
(二)苏词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词中更多的倾入了自我,表现个性如《沁园春》(孤馆灯青)写青年时代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写贬谪后宁愿引身幽居,不肯随人俯仰的情绪;《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喻峥嵘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出的生活态度。
可以说凡是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咏月而兼怀人,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出对于现实人生的执著态度和豁达胸怀。
上片写对月饮酒,以问月发端,由现实进入幻想,又由天上回到人间,展现了作者内心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自我解脱的感情变化过程。
下片写对月怀人,作者由月到人,由古到今,将物理的变化与人事的迁移联系起来,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作出了具哲理意味的解释。
在为月解脱的同时以理遣情,得到自我慰解,进而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表现的情感有些压抑,但境界开阔高远,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全词在叙事,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描写中,有对现实迫害的愤慨与藐视,有对人生的执著,有对人生哲理的议论,有对弟弟的深切怀念。
现实的迫害使它产生出世之-2 –想,而这种想法是暂时的,一刹那的。
他的执著人生,热爱现实,对现实的热切希望战胜一切。
同时在这首词中,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社会的怀疑情绪。
苏轼在任徐州知州时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⑥(《永遇乐》“明月如霜”)。
“乌台诗宴”以后他不止一次次的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词的内容把他的政治生涯人生遭遇揉和在一起,各有广阔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的知识,形象鲜明生动。
(三)苏词极尽言情功能苏轼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迈之词,将传统的表现爱国之词变革成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像诗文一样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可以充分广泛描写外在的世界和内心世界。
正如元好问所说,东坡词是“性情之外,不只有文字”⑦。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写对去逝十年的亡妻的哀思,并融入自己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感,感情极为深挚。
词人在悼念王弗的时候,触发起自己对十年来艰难的人生经历,宦海风波的一番回顾。
这首词上阕写作者对王弗的思念,下阕记梦中还乡,深切地表现心中的悲痛。
例如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写的《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孤馆青灯)既表现出他的“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年少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二、“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突出的表现为“以诗为词”⑧,简单地说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和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苏轼以写诗那种波澜横生的气势和屈伸自如的笔力来写词,使词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花草蒙拾》)⑨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抉庵手拟东》)⑩《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格力挺拔,语句遒劲,元祐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
苏轼把陶潜《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琴诗》,檃栝成《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对诗词的关系有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
苏轼从理论上提倡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界,在词体上堪称创制。
以前词- 3 –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
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文一样,词为“诗之苗裔”⑪诗与词在外在形式上有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是一致的。
词也可以像诗一样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
又可以如唐诗般的高华悲怆,气势恢宏,可以有金戈铁马的壮观,也可以有天风海涛的气势。
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文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自是一家——婉约正宗之外开创了豪放词风(一)豪放派的创始人。
豪放作为一种文学风格与词作似乎并不相干,苏轼第一个把豪放与曲子词联系起来,苏轼不仅曾用“精敏豪放”“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来品评诗画,而且开始用豪放来赞扬别人的词。
苏轼不仅热心倡导与婉约词风大相径庭的豪放词,并且还积极从事豪放词的写作。
苏轼在黄州所写《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以空前的气概和艺术腕力为词提供了千古绝唱,开端即以大笔浓抹,把长江的滚滚东流与历代人才的更迭消逝联结起来,暗含凭吊之意,点出“周郎赤壁”会抓住悬崖、陡壁、惊涛、雪浪着意渲染,写尽一派雄奇壮阔的战场景象,为英雄人物预作铺垫。
过片承上启下,把笔锋引向人物而后从生活细节、仪态相貌、装束用具以及盖代工业等方面,集中力量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
在苏轼笔下,周瑜从容儒雅、谈笑自若地指挥军队以弱胜强,顿时使曹军无限钟爱向往之情。
虽然对照自身深感年华虚度,不免喟叹人生,然而这种惆然的虚幻之感毕竟掩不住思慕功业的豪迈激情。
本篇绝不是一般的凭吊历史遗迹,描摹祖国山川,而是以横槊气概刻画古代英雄借以寄托作者建功立业、振兴国势的渴望,其意境之高阔气势之恢弘是前无古人的。
我们可以说《大江东去》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但不能说只有这类“横槊气概”的作品才堪称为豪放,因为东坡词中具有豪放气象的作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写少年时代的政治抱负如《沁园春》(孤馆灯青)有的是作者看穿荣辱,笑傲江湖的人生态度如《满庭芳》(蜗角虚名)读着这些词章,人们仿佛置身于天风海雨之中,不期然而然地产生雄浑博大,豪放非凡之感。
(二)笔力超迈劲拔是东坡豪放词的显著特色东坡词的“激昂跌宕,不可一世之概”⑫,与它的笔力分不开。
如《满庭芳》(三- 4 –十三年)全篇只是写人叙事,并无惜别的字面,而眷眷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突出王氏不阿附世俗的刚直的个性,作者特以硬豪写健语字字苍寒,句句遒劲。
俨如空岩霜干,不可屈曲。
苏轼把撰写诗文的那种波澜横生的气势屈伸自如的腕力,带进了词作,这种苏轼以“清壮顿挫,激昂跌宕”见长,较之婉约词的柔弱纤巧则是别具一副“风流标格”。
(三)苏轼的豪放词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词坛上第一个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的倾向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富有美妙想象和构思的浪漫主义名篇。
古代有许多优美的月宫神话和有名的咏月诗赋,苏轼加以吸取融合,自出机杼,创造了这首奇逸高旷的中秋词。
劈头由问月发端,由问明月的来历到月宫的年月,体现出作者对月宫的浓厚兴致,因为羡慕月宫,所以要“乘风归去”,“又恐”两句的忽而一转,归结到对月下人间的依恋,从而反映了诗人由超现实到返现实的心理变化。
上阕写的是赏月所引起的遐思奇想。
下阕写月下怀人。
由写月而写人,由月圆反衬出人缺,由人的离合不定想到月也有圆有缺,自然与人事同出一理,于是心情的不足涣然冰释,而归结到对人生的现实的期望和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