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点。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初步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积极投入,背诵诗歌并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其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

【学习重点】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诗歌中所应用的表现手法,如白描。

【预习案】
一、知人论世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谥号为“靖节先生”。

被后世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官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29岁时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开始走上仕途,但他生活的东晋时代,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之后又做过几任小官,但都如蜻蜓点水,未及温热便草草退了下来,直到公元405,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这一年他四十一岁,在位八十多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逢郡里派督邮来县里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直至63岁去世,再也没有出仕,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了大量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这一诗派,大家在初中学过的《归园田居》(其三)就是其中的一首,《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的是第一首。

二、预习自测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给加点的字注音:
(1)羁.鸟()(2)守拙.()(3)荫.()
(4)暧暧
..()(5)墟.里()(6)樊.笼()
2.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疏通文意(小组合作)
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
..中
羁鸟
..恋旧林守拙.归园田
榆柳荫.后檐暧暧
..远人村
依依
..有余闲
..墟里烟虚室
久在樊笼
..
..里复得返自然
3、根据提示默写
(1)《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的是哪两句诗:
,;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3)《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描写了村落隐约、炊烟袅袅的景象。

(4)《归园田居》(其一)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乡村宁静、和平的诗句是:
,;
(5)《归园田居》(其一)中表达了诗人归隐后闲适、自由自在、惬意生活的是:
,;
三、问题探究(小组合作)
1.“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个字?
2.从何而归?
3.为何而归?
4.归向何处?
5.归去如何?
四、高考模拟
仔细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完成下列问题:
1、《归园田居》(其一)作者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田园风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请同学们为老师设计一下本节课的板书
【训练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两项的是:()
A、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吟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二、知识链接
1、田园诗: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到唐代与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此类诗歌大多表达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表达一种远离世俗、闲适恬淡的情感。

语言大多清新明丽。

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合成“王孟韦柳”。

其他田园诗人还有刘长卿、裴迪、储光羲、常建等。

2、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不加渲染。

由于白描画法具有朴素、简洁、明快的特点,因而也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

文学上的白描手法,是一种描写手法,是指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也就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做到既俭省,又传神。

鲁迅曾在谈自己写作经验时,把白描解释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例如:宋代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用白描叙事,没有议论和抒情,深刻表现了陶者的苦难与社会的不公。

用字简练、含蓄,形象鲜明、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三、知识拓展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文本拓展积累素材:
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节选)
他是一个谦逊、简朴、自立的人,交友极为谨慎。

判(刺)史王弘非常钦仰他,要和他做朋友,可是觉得很难碰见他。

他很自然地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

”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当他走到半路,停在一个野亭的时候,朋友便把酒拿出来。

陶渊明欣然坐下来喝酒,王弘早已隐藏在附近的地方,便在这时候走出来和他相见了。

他非常高兴,欢宴穷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

王弘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

当王弘的左右请度履的时候,陶渊明便伸出脚来使他们量一量。

此后王弘要和他见面的时候,常常在林泽间等候他。

有一次,他的朋友们在煮酒,他们拿他头上的葛巾来漉酒,用完还给他,他又把葛巾着在头上。

他就这样过着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

可是在他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其中有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

他在《归去来辞》里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

这篇名作是他在公历405年11月决定辞掉县令的职务时写的。

有人也许会把陶渊明看做“逃避主义者”,然而事实上他并不是。

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

如果他是逻辑家的话,他也许会决定出家去做和尚,彻底逃避人生。

可是陶渊明是酷爱人生的,他不愿完全逃避人生。

在他看来,他的妻儿是太真实了,他的花园,伸过他的庭院的树枝,和他所抚爱的孤松是太可爱了;他因为是一个近情的人,而不是逻辑家,所以他要跟周遭的人物在一起。

他就是这样酷爱人生的,他由这种积极的、合理的人生态度而获得他所特有的与生和谐的感觉。

这种生之和谐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

他是尘世所生的,是属于尘世的,所以他的结论不是要逃避人生,而是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陶渊明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的怀抱里去,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