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是指人们用什么样的观念与方法来看待、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疾病等重要医学问题的总体观,是我们在医学实践中贯穿始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传统医学模式——是指生物医学模式;新型医学模式——是指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
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
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传统医学模式自文艺复兴后兴起,很好的解决了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随着人类战胜一个又一个烈性传染病,人类的自然寿命大幅提高,同时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威胁人类的传染病,让位给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
随着人类寿命的提高,许多国家步入老龄化国家,老年病成了突出问题。
随着科学进步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工作节奏也明显增快,由此带来的心理疾病或身心疾病也明显增加。
另外,环境污染、战争、饥饿、灾难、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也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医学模式明显不能适应当今医疗卫生事业。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便应运而生。
新的医学模式,更好的反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更好的反应了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
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个器官、组织、细胞。
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研究问题更全面。
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人的健康放在大环境、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考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
新的医学模式的诞生,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了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
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
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主要有以下方面:1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2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准确的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3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1世纪的医学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这一医学模式,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
现代文明的快车已经开进21世纪,我们没有理由还停留在过时落后的20世纪生物医学模式的阴影中。
多因多病的生物-社会-心理-环境新医学模式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国人追求健康的正确途径。
国人
需要了解生物学因素,病人需要手术和药物治疗。
国人也需要理解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病人也需要生活方式的治疗。
我们只有全面掌握生物、心理、环境、社会方面以及个人生活方式改变等全面的健康信息,只有科学地确认和去除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我们才能可持续地保障全体国民的健康,我们才能活得更好,更长,更有意义。
中医基础学论文
季文琴
20100223003 制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