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考古学简史

第二讲考古学简史


5.是比较科学的田野发掘开始。 如从1863年起,意大利考古学家菲奥雷利改进了对庞培城址的发 掘方法,以一种审慎而周密的工作态度,为此后 的科学发掘打下了基础。 6.是国际考古学会议的召开。 作为近代考古学形成的重要标志,是1866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次 “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会议”,这就使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在 国际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第二讲:考古学简史
• “研究考古学史的重要性在于认识考古学不是一个简单的一直向 前进展的发现记录,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交织着错误的推断和伪 造以及考古学家拒绝历史地对待自己工作的倾向。” ——英国考古学家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1987年)
第一节 西方考古学的确立
• 考古学是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 • 一、考古学出现的背景: 1.欧洲的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代的语文和美 术的研究。 2.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发展,推翻了上帝造人的神话。
四、中国考古艰难起步 1.1918年,中国北洋政府开始与外国学术单位合作进行考古工作,聘请瑞典 的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作矿业顾问,与中国地质调查所一起进行古脊椎动 物化石的采集工作。1921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龙骨山遗址,发现一枚人 牙化石。 2.同年,安特生发现了仰韶文化,这是我国发现的首个新石器时代遗址。
• 二、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日渐兴盛,当时,一些中国学者在自 己的著作里对欧洲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加以运用和介绍。如梁启超 在他的《中国史叙论》中,将欧洲考古学对史前期划分为石器时 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分期法,和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比附。
1898年有字甲骨开始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1900年在敦煌石窟发现大量古代写本方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 引起了我国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和对文物研究发掘的兴趣。 19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以派遣探险队、考察队为名,潜入 我国的边疆地区测绘地图,并乘机掠夺我国的历史文物。 • 1900年敦煌石窟藏经洞的发现,引起了外国人进入边疆掠去中国 珍贵文物。 • 扩展阅读: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道士塔》《莫高窟》;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中国开始建立考古学的学术团体,并主持 田野发掘工作。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考古研究室, 1924年,北京大学考古研究室又设立考古学会。 1926年,中国学者李济,首次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工作。从而开 始了中国的考古工作。 1927年,我国开始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 1928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一颗猿人头盖骨化石,震动了世界学术界。
4. 发现龙山文化
1930—1931年,吴金鼎和李济在山东历城县城子崖进行调查发掘,刚从国外 专攻考古学的梁思永学成回国,即参加发掘工作,发现了一种以黑色陶器为 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5.“三叠层”的发现 后来,梁思永又在安阳后岗进行发掘,发现小屯殷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 文化自上而下相叠的地层关系,解决了仰韶、龙山、殷商文化的相对年代问 题,这就是著名的“三叠层”的发现。
6.器物类型学的运用
1933年,徐炳昶、苏秉琦等人发掘陕西渭河流域周秦及汉代墓葬,整理出版
了《斗鸡台沟东区的周秦墓葬》,在报告中,苏秉琦首创按照器物形制学划 分墓葬随葬陶器组合的共存关系,作为分期断代的标准方法,为后来具有中
国特色的形制学研究,树立了楷模。
Hale Waihona Puke 7.良渚文化的发现 1936年,在长江中下游的江浙地区也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良渚文化。 这是在我国南方第一次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 8.其他发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我国考古学者在抗战后方的西南和西北地区继续开展 考古工作,发掘了史前和南诏时期的几处遗址,发掘了前蜀王建墓和四川彭 山汉代崖墓。 • 从1928年我国考古学研究机构的成立到1948年,中国考古学经过20年的发展 已初具规模,做了不少调查发掘工作,开辟了自己的道路,摸索出一套适合 中国特点的田野工作方法,积累了一批通过正规发掘的科学资料,出版了一 批考古学专著,从而为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在这段时间内,古文字学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郭沫若的《卜辞通纂》 《殷契萃编》等书。
• • • •
清代是金石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乾隆年间“御纂”的《西清古鉴》、《宁寿古鉴》、《西清续鉴甲编》 和《乙编》 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 王昶的《金石萃编》
《金石萃编》
• •
书成于嘉庆十年(1805)。该书共160卷,所收资料以历代碑刻为主,共达1500余种, 铜器和其他铭刻仅有十余则。年代从秦到宋、辽、金。所收碑刻文字之多,在其前或 以后,都还不曾有过。 书的体例是,题目下注明碑刻、器物的尺寸和存处,汉以前的按原来的篆文或隶书摹 写,汉以后的用楷书,碑文之后附有见于各金石书或文集中的有关题跋,最后为编者 的考释或按语。
• 3.民族志和人类学家的成就 • 民族志研究者发现:早期居民和现存群体拥有类 似的简单工具和工艺。 • 人类学家则研究指出,人类社会经历了从蒙昧 (原始狩猎)而野蛮(简单农业)而文明(社会 之最高级形态)的演进。
二、考古学的兴起 1.18世纪末到19世纪后期逐渐趋于成熟。 2.寻访古迹古物的兴趣继续发展。比如拿破仑远征埃及 时,研究埃及的学者同行寻访古迹古物,发现了罗塞塔 石碑
• 中国考古学在解放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古,取得 了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充实了我国历史的研究,起到了补史、证史和历史 教育的作用,而且还为古代的科技、水文、地质、文化艺术史以及中外关系 史的研究,提供了大批重要资料。 • 在田野考古的基础上,三十多年来还出版了大批发掘报告和研究论著。这些, 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接触到的。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序》
•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 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 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 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盗掘魏国古冢,出土大批竹简,被整理为《纪 年》、《周书》、《穆天子传》等十几种佚书。 •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古代城址、陵墓、寺庙等遗迹都有记载。 • 隋唐五代也有研究。如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吴协《三代鼎器录》和封 演《续钱谱》。
第二节 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
•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 以古代青铜器、石刻和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 著录和考订文字资料,已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 曾巩的《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剑、王昶等 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
• 中国金石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如孔子曾在太庙研究过欹器。 •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 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 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 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 ——《荀子· 宥坐》
3.开始利用古物研究历史。 18世纪末,德国学者温克尔曼开始利用古代遗物,从事欧洲古代史 的研究。以保存在罗马等地的许多古代美术作品为资料,写成了 《古代美术史》这部名著。 4.“三期论”的提出。 • 1836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C.J.Thomsen(1788_1865) 出版了哥本哈根国立博物馆指南,被译为《北方古物入门》,书 中指出博物馆的藏品可以依次按照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 时代进行划分。 • 三期说确立了一个原则,即通过史前遗物的研究和分类,可以提 出一个编年序列,进而探讨各时期的问题。
• 1914年至1915年,俄国奥登堡率考察队到敦煌和莫高窟,不仅收集到大批敦
煌写本,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
• 1921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白匪军逃窜到莫高窟,他们在壁画 上任意涂抹、刻画,并在洞窟内烧炕做饭,致使大批壁画被火燎烟熏。
• 1924年,美国华尔纳曾到莫高窟盗剥了大面积的壁画,并掠走彩塑。
• 宋仁宗时期的刘敞《先秦古器图碑》(已佚)和《先秦古器记》是古代最早 的金石学著作。 • 北宋吕大临《考古图》则是现存年代较早且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 “探其制作之源,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 • 《宣和博古图》,对铜器的分类和定名有很多贡献。 • 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 录》、洪遵的《泉志》等书都是著名的金石学著作。
远古人类存在的证据: • 1841年,曾在砾石采石场工作的法国海关巡视员Jacques Boucher de Perthes(1788—1868)发表材料,表明当地发现的人 工遗物(砸击石器)是与已灭绝的动物骨骼共存的。 进化的理论建构: • 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_1882)在《物种起源》(1859年) 中确立了进化的观念,尤其是证明进化的核心机制是“自然选择” 或“最适者生存”。
第三节 新中国考古学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