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24601

考古学24601

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的分支
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

1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

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有时则要根据调查结果,测绘地图,作为记录的附件。

2,特殊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使用特殊考古学这一名称,是为了与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等考古学的主要分支相区别。

它包括上述三大分支以外的其他各种分支。

有的是按研究对象不同而分的,如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古钱学、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等;有的是按所用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分的,如航空考古学、水底考古学等。

3,航空考古学,是指使用飞机从空中向地面摄影,通过对所得照片的观察、分析,判定遗迹和遗物的形状、种类及它们的分布情形。

航空考古学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

当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考古学者利用空军侦察地形时所摄的航空照片,探寻地面上的古迹。

战争结束后,此项工作进一步开展,尤以英国考古学者的工作为出色,奠定了航空考古学的基础。

数十年来,航空考古学的技术不断改进,特别是人造卫星的发明和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航空考古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通过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显示和判别出来的遗迹,大体上可分 3 类。

①由阳光斜射时产生的阴影显示出来的,如堤坝、城墙和坟丘等遗迹;②利用因土质不同而产生的土色明暗判别出来的,如坑穴、壕沟和道路等遗迹;③从谷物、野草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而判明的,如村落、都市、农田、道路、运河等遗址。

此外,没入海中的遗迹有时也可通过空中摄影而发现;腓尼基的两个海港──推罗和西顿延续到罗马时期的港市之被发现,便是著名的例子。

航空考古学成效甚大,可以看成是田野考古学中的一支生力军。

4,水底考古学的萌芽可上溯到16世纪意大利人在海底探寻沉船。

到了20世纪初期,水底的考古调查在世界各地进行,最有名的是在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化遗址的“圣池”中寻找牺牲人和祭品,在突尼斯马赫迪耶港的海上探寻满载古希腊美术品的罗马沉船。

但由于潜水条件的限制,调查时不能做精细的操作和记录。

1943年发明了潜水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改进了各方面的设备和条件,这才使真正的水底考古学得以成立。

从60年代起,先是法国人在马赛附近海底发掘沉船,接着美国考古队在土耳其附近海底发掘希腊罗马时代和青铜时代晚期的沉船,不仅获
得船中许多古物,而且还为研究古代造船术、航海术、海上交通和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水底考古学的对象从沉没物、沉船扩大到淹没于湖底、海中的都市和港市等的遗址,而勘察、发掘及摄影记录等的手段和方法也大为改善,使水底考古学以显著的速度不断取得成果。

可以认为,水底考古学是田野考古学在水域的延伸。

历史: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

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
通常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因为这是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学,而以往的史学从根本上来说,很多都没有超出历史唯心论的范畴。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和文献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科学。

传统上,考古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但是现在它越来越独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

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
公元前4事迹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

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

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

它比起1842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nmark)一书足足早了11个世纪。

此期古物》
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

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国家。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