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的发展与研究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撰写日期:2013年11月1日目录摘要............................................................... 引言...............................................................一、简析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的起源.......................................(一)几何形纹饰.................................................(二)植物纹饰...................................................(三)动物纹饰...................................................(四)人物纹饰...................................................(五)陶瓷纹饰构图规则...........................................二、中国陶瓷艺术纹饰发展概况及重点介绍...............................(一)中国陶瓷纹饰宋元时期的发展变化.............................(二)宋代耀州官窑瓷器纹饰的表现形式.............................(三)元代青花瓷装饰艺术独特之处.................................(四)明清两代陶瓷纹饰的风格体现.................................三、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研究重要意义.....................................(一)陶瓷纹饰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摘要中国的陶瓷形态万千造型优美著称于世,质地优良地、釉色奇幻美丽,装饰巧妙自然,让人赏心悦目。
质地和色彩的多样性,五彩缤纷,陶瓷艺术美不胜收。
中国陶瓷纹饰是一个丰富独特的艺术领域。
陶瓷的纹饰是指从描绘烧制在陶瓷器表面的各种装饰,包括花纹、图案、色彩等。
从简单走到了复杂,从单色到多色的漫长过程。
我国的陶瓷装饰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陶瓷装饰文化艺术造型引言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历朝历代瓷器的纹饰图案文化丰富多样,即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
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宗教信仰,飞禽走兽,风俗习惯等等。
中国历代瓷器的纹饰反映了我国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最早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浙江发现的东汉晚期瓷器窑,但是瓷器纹饰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
1简析中国陶瓷艺术纹饰的起源1.1几何形纹饰我国陶瓷纹饰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装饰图案就已经有了变化统一、对比协调、平衡对称的特点,色彩配合,明快优美,讲究对比色的运用。
这些经典的形象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案,我国古代称作“纹镂”或者“花纹”,“纹饰”。
早在山顶洞人时期已经用兽齿串做项链作为装饰,对美学的概念已经慢慢形成。
几何形图案纹样,主要是用线的粗细、长短、曲折、横竖、交错、圆点等有规则的排列,组成网纹、波纹、格子状、圆圈状等图案,这些图案源于大量的生产劳动几何图案受编制影响较大。
从出土的文物类型看,有篮纹-编织物痕迹、绳纹-绳的痕迹、席纹-席的痕迹。
证明当时不但已经有了编织,而且花样繁多。
编织物的经纬线经常有规律的交织,能形成多种样子的几何纹饰,。
缝纫的线痕,由于线的粗细和针脚的紧密、粗松和衔接长短的不同,能形成波状曲线或宽窄不同的三角形折线。
用芦条、柳条等编织的东西,可以组成各种不同有规律的几何形纹样。
还有一些几何形纹饰是从动物形象逐渐演化而来。
如半坡出土的陶器的鱼纹、鸟纹等等。
几何纹饰图案另一个原因,也有可能是直接的制陶工具和制作的方法所遗留引起的。
淘气的只做当时分手制和轮制两种。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几何图案产生,是人们长期劳动生产中对形体的认识,经过推理和艺术的组合演化而成,是在不断地创造实践中的一种节奏感、韵律感和规律性的再现;是对形象抽象的一种概念。
应该指出,几何形图案是最富于变化,只做最容易,最易适应,又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的一种装饰纹样。
单以点与点,线与线,面于面的相互重合、交叉、大小、多少、反复,以及排列的疏密、参差、颠倒和连续等,就能做出众多的几何形图案来。
几何形图案灵活多变,所以才能有可能在初级阶段的原始陶器上得到广泛应用。
1.2植物纹饰植物纹饰在原始装饰艺术上应用也极为广泛,新时期时代很多地区生产以农业为主。
栽培出了很多植物,有松树、麻、芦苇、葫芦、瓜类等等。
当时的陶工喜欢把各种植物的形象绘到陶器作为装饰。
他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食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因此,在陶器上刻画的植物图案,表现的特别夸张。
如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有些像叶子,有些像花瓣。
手法简洁,甚至有些已经概括成了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合在一起构成纹样。
半坡的彩陶上画树纹。
这些也都是当时人们热爱劳动的一种体现。
1.3动物纹饰动物纹饰中常见的有鱼纹、鸟纹、兽纹、壁虎纹等。
鱼纹以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上的最为优秀。
当时捕鱼也是人们重要的生产活动。
彩陶画上的纹饰,有各种各样的鲤鱼纹、鲢鱼纹、复体鱼等等。
河姆渡文化骨匕上的双鸟纹,形象生动。
半坡遗址也有出土的鸟纹。
甘肃天水出土石岭下型彩陶罐上的鸟纹,两只鸟,展翅双向,像在嬉戏。
陕西华县,河南陕县,陕西大禹渡处处都有发现。
有彩画的,也有雕塑的,有的侧首觅食,有的展翅欲飞,有的昂首挺立,有的伫立张望。
形态各异,活泼生动。
看来当时捕鸟活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也占有一定位置。
兽纹纹饰,在河姆渡、仰韶、马家窑、小河沿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发现。
一般作为主纹应用。
兽纹中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
河姆渡出土的小件陶瓷小猪,酷似现在的家猪。
小河沿出土的陶器上,都有狗纹做装饰。
半坡的彩陶上有鹿的花纹,有的站里张望,有的奔跑。
以壁虎、蜥蜴和水虫做装饰,较为少见。
从新时期时代遗址所发现的大量猪、狗、牛、羊等家畜的骨骼来看,当时的于畜牧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只有在长期的渔猎活动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各种动物的形态和习性,才能创造出这样写实和生动的艺术作品。
1.4人物纹饰表现全身的人物纹饰较少,在马家窑,马厂型和半山型彩陶上有,其中马家窑彩陶盆上画的舞蹈纹样最为罕见。
舞蹈纹,五人为一组,共三组。
人物相互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各有一斜道,每组外侧两人的手臂画成两道,似反映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频繁之意。
主要为表现先民劳动之余,欢乐的集体拉手跳舞,唱歌的情绪。
另有一种人面型装饰,在半坡型、马厂型、河姆渡的陶塑人头像,形象写实。
半坡彩陶盆上的人面形纹饰,除了清楚的看到五官外,脸部并画有不少块纹。
这也表示当时人民喜爱纹身的习俗。
甘肃永昌鸳鸯池马厂墓地出土的两件桶状罐的器钮都雕刻成人面形,一件面上深刻两眼和两鼻孔,鼻下有口;另一件鼻下有胡须。
以上表面:各种原始装饰艺术,和所有观念形态一样,都源自人们的劳动实践。
当时的人们,即是农业和渔猎劳动的能手,又是陶器的创造、制作和装饰的行家,原始的装饰艺术,就是人们从劳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现。
1.5陶瓷纹饰构图规则现代艺术理论的分析,彩陶纹饰的图案中,包含着原始先民的彩绘技巧,尤其是图案布局、画面的排列等方面的手法,甚至现代艺术家也望尘莫及。
彩陶纹饰一般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偶式纹样、边饰纹样。
散点纹样、连续纹样等。
就这些纹饰手法,常见的纹饰方法有镂刻、附加堆贴、捏塑、旋转、刻画、彩绘等等,这些方式,有的可以形成各式图案或者复杂的组合,有的可以产生独特的纹饰。
如绳纹、弦纹、暗纹、划纹等等,风格古朴、深厚。
关于陶瓷纹饰和器型的关系:一、陶瓷器形的长短、宽窄与花纹的格式往往是相反。
二、在人与器物的关系上,人是主动地,器物是被动的,大型的彩陶器上的花纹平视俯视都能构成完整的图案画面。
三、主题花纹一般都在器物一目了然的位置上。
四、花纹一般装饰于彩陶凸处。
五、彩陶图案各部分的划分大多数与器物各部分的划分是一致的。
六、彩陶上也有花纹造型的器物造型的协调而达到统一的艺术效果。
彩陶艺术中的形式美,必须依靠抽象的点、线、面及所构成的诸如曲直、黑白、对称、均衡、连续、间隔、交叉等形式因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和韵律来表达内容和感染观者。
早期半坡彩陶中,在口沿部分就已经有了最初的间隔。
一般用线画成四等分,每格中间装饰有简单的纹样。
在纹饰形式上,象生绘画式和几何图案式中,以图案式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图案式变化万千,具有形式美感,体现艺术规律。
几何纹样之所以显有一定的规律,一是几何纹样的表现对象有某种共同性和规律性,都有母题作为基础。
二是构图形式方面,几何纹样受到一定的艺术规律支配。
在纹饰团组合和手法方面,可以说似乎体现了一种无法至法的艺术精神。
彩陶纹饰严格意义来说,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没有重复的个体存在,它所谓的规律,不表现在外表的相似上,而表现在创作者心灵原型的形成中。
一、这些图案都是绘制者在掌握了他们特征的基础上描绘的,即对对象的基本精神把握;二、这些画都不是完全的“写实”,而是以充分的想象,重新组合,或附加变形、省略等等。
显然,先民们在彩陶纹饰图案中,组合什么,怎样组合,都不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有观念的支配。
根据研究,彩陶的图案纹样大部分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预先设计好的,但在总的构想形成后,在彩绘的过程中确有着不少随机应变的创新,每一个文化时期的纹饰都有自己的母题,又有不同的形式法则。
包括“对比”手法,动与静、疏与密、虚与实等等。
最啊哦的老官台文化的彩陶纹饰很简单,主要是陶器口沿上绘制一条红色的宽带纹,这种纹体后来成为半坡文化的早期纹饰的主体。
到了半坡时期,彩陶纹饰变得丰富,这一时期流行黑彩的人面纹、象生性动物纹和简单三角纹,以及红彩和黑彩波浪线纹、网纹、宽带纹等。
这些都说明对图案规则有意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