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
三 致 病
Pathogensis
致病阶段有:
尾蚴
虫卵
童虫
成虫
3.1 尾蚴致病
1、尾蚴 :尾蚴性皮炎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病理表现:侵入宿主皮肤后数小时出现粟粒至黄 豆大小的丘疹或荨麻疹,伴有瘙痒,数小时至2~3 天内消失。
3.2 童虫致病
移行至肺时,可引起肺组织点状出血及白细 胞浸润,病灶的范围、多少与感染程度成正比, 重度感染可发生出血性肺炎——童虫性肺炎。 由童虫毒素、代谢产物或死亡后分解的蛋白 所致的变态反应。
毛 蚴
胞 蚴 (2代)
侵入 尾 皮肤
蚴
童 虫
成 虫
门脉-肠系膜V.系统 肝内门脉系统
小静脉 淋巴系统 右心 肺
左心
体循环
2.3 尾蚴钻入皮肤的过程
1. Penetration of the skin by cercariae 2. Migration and maturation of immature worms 3. Damage by eggs in tissue
虫卵在不同浓度盐水中的孵化率
盐水浓度(%)孵化率(%) 盐水浓度(%)孵化率(%)
清水 0.2 0.5 100.0 100.0 60.0 0.8 1.0 1.2 7.5 1.8 0
虫卵在1.2%以下的盐水中,活力一般不受影响,在3.5~4.3% 的盐水中24小时内死亡;在5%的盐水中迅速死亡。
3 毛蚴
4 胞蚴
左:母胞蚴
右:子胞蚴
毛蚴侵入钉螺头足部,在其附近血淋巴中48h内即成为胞蚴。胞蚴 为一袋形体,两端较钝圆而透明。体内含许多胚细胞及由胚细胞增 生而成的胚团,再逐渐形成子胞蚴。子胞蚴脱离母胞蚴后,体内胚 团陆续分裂,分批形成尾蚴。尾蚴成熟后,穿破子胞蚴的体壁,利 用头器附近的逸出腺,溶解螺体组织而逸出到水中。
温度(℃)
28
时间(天)
12
存活率(%)
3.2
18
8
85
180
2.9
77.0
最适于虫卵孵化的温度的25~30 ℃,低于10 ℃或高于39 ℃,大多数虫卵的 孵化受抑制。一般温度愈高,孵化愈快,毛蚴寿命也愈短。
不同温度下血吸虫卵全部死亡的时间
温度(℃) 时间 -20 -10 0 3 38 30min 4h 81d 37d 19d 温度(℃) 时间 45 50 55 60 8h 1h 3min 1s
3.3 成虫致病
机械性损害
1)成虫
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
代谢产物等 沉积肾
2)成虫
免疫复合物
血吸虫肾病
Ⅲ型变态反应。
出现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减退等
3.4 虫卵致病
主要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 (1)肉芽肿(虫卵结节)的形成过程 (2)病变主要损害肠、肝组织
①损害肠 急性期:引起肠粘膜溃疡、出血。腹痛腹泻、粘液 脓血便或水样便。 慢性期:肠息肉、肠癌。
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53个国 家
肠壁、肝
远东的6个国家和地区,以中国和 肠壁、肝 费率并最为严重 中部非洲的10个国家,通常与曼 氏和埃及血吸虫同时存在 湄公河流域包括老挝、柬埔寨和 泰国 马来西亚 肠壁、肝 肠壁、肝,所致疾病程 度较轻 肠壁、肝,所致疾病程 度较轻
日本血吸虫导致的血吸虫病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寄生虫病。 流行区域虽然已由原来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 上海、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12个省、自 治区、直辖市减少为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 北、云南、四川7个省(市、区)110个县。
②损害肝
急性期:轻度肝肿大。疼痛、压痛。
慢性期:肝硬化。 晚 期:脾肿大,腹水,胃底及食道静脉曲张。
急性血吸虫病: 有发热、腹痛、腹泻,可有脓血便, 体检肝肿大伴压痛,脾肿大等。
慢性血吸虫病: 以腹痛、腹泻或粘液便为主要表现, 体检有肝脾肿大。
晚期血吸虫病: 肝纤维化,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门脉高 压、全身代谢紊乱、肝功能减退等症状和体征。
虫卵成熟后至死亡历时约10~11天,故虫卵在组织 内的寿命为21~22天。
一般认为血吸虫成虫在人体内的平均寿命仅3.5年 或5~10年,但少数可活到20几年、30几年或更久。
据在动物体的观察,感染 初期多数虫卵随血液流入 肝脏。随着感染时间的延 长,肠壁组织内虫卵逐渐 增多,肝内的虫卵不能离 开宿主到达外界而死亡钙 化。肠壁上的虫卵在血管 内成熟后,由于毛蚴分泌 物透过卵壳进入组织,引 起炎症反应,导致组织坏 死。坏死组织向肠腔破溃, 含在坏死组织中的虫卵进 入肠腔,随粪便排出终宿 主体外。
一 形
态
Morphology
1成虫
雄虫(12~20)×(0.5~0.55)mm 雌虫(20~25)×(0.1~0.3)mm 雌雄异体,雄虫具抱雌沟,成虫合抱
2. 虫 卵
椭圆形,淡黄色 大小:(74~106) μm ×(55~80) μm 卵壳薄而均匀,无卵盖。
不同温度下血吸虫卵在湿粪内的存活率
用小白鼠检测水域是否有血吸虫
钉螺
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腹足目 螺科钉螺属, 湖北钉螺 外部形态 螺壳小,圆锥形, 6 ~ 8 螺层,肋壳或光壳 ,具靥
滋生地的特点:肥沃、杂草丛生、水流缓慢
六
防 治
Treatment and control
1.防治策略 以化疗为主,结合易感地带灭螺 2.防治措施 1) 健康教育 2) 化学治疗 吡喹酮(praziquantel)是治疗血 吸虫病的首选药物。 3) 钉螺控制 唯一中间宿主,无螺无病。 4) 粪便管理 5) 安全用水及个人防护
5 尾蚴(感染时期)
280~360 ×60~95 μm 体长100~150 μm 尾干长140~160 μm 尾叉长50~70 μm 头腺1个,穿刺腺5对
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两个阶段。
二
生活史
Life cycle
2.1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示意图
2.2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流程:
钉螺
成 虫
虫 卵
2.4 童虫移行途径:
皮肤→小V→下腔V→右心→肺→肺V→左心→ 体循环→腹腔A→肠系膜→肝门V→ 合抱→肠系 膜下V→成熟→小V末梢产卵。
日本血吸虫自尾蚴侵入到成虫成熟产卵约需24天, 产出的虫卵发育成熟需11天左右。故,成熟虫卵开始 出现在终宿主粪便中常在感染后35天。终宿主的粪便 或组织中有活卵,即表示其体内有活成虫的寄生。
2003年底报告资料显示,与建国初期相比,全国流行省、 县、乡镇分别减少了42%、40%和53%;血吸虫病估计估 计病例数较建国初期减少了92.74%;钉螺面积减少了 73.56%。但全国推算慢性血吸虫病例数徘徊在80万左右, 急性感染报告数以年平均25%上升。1998年以来钉螺面 积净增加31321.5万m2。
日本血吸虫(裂体吸虫)
Schistosome
对人体损害较大的血吸虫有6种: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 曼氏血吸虫(S.mansoni) 湄公血吸虫(S. mekongi) 间插血吸虫(S. intercalatum) 马来血吸虫(S. malayensis)
eosinophils
egg
四 诊 断
Diagnosis
4.1 病原学检查
1.直接涂片法
2.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3.尼龙娟集卵孵化法 4.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
4.2 免疫学检查
1.皮内实验
2.环卵沉淀实验
3.间接血凝实验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3超声波检查
五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1.传染源 体内有成虫寄生,并排出成熟虫卵的 人和哺乳动物是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 人群普遍易感
6种人体血吸虫的主要流行地区与病变部位
虫种 埃及血吸虫洲和中东的54个国家 病变部位 膀胱及生殖系统
曼氏血吸虫 schistosoma mansoni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间插血吸虫 schistosoma intercalatum 湄公血吸虫 schistosoma mekongi 马来血吸虫 schistosoma malayensis
For late stage case
Excising the enlarged spleen from and advanced schistosomiasis patient(切脾)
成熟虫卵内为 一葫芦状毛蚴, 毛蚴和卵壳之 间的间隙可见 大小不等、呈 圆形或长圆形 的油滴状头腺 分泌物。
梨形或长椭圆形。 (78~129) μm ×(30~40) μm 。
周围披有纤毛。顶突呈嘴状突起。
体内前部为顶腺和侧腺。
毛蚴孵化的最适宜PH为7.5~7.8,PH 在7.0~8.5的范围内虫卵均可孵化,过酸或 过碱时孵化率降低。PH2.8~3.0或10以上 时,孵化完全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