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PPT课件
传染病学:日本血吸虫病PPT课件
道症状和变态反应)→肺泡小血管→左心 →全身→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网→肠系 膜静脉→门静脉→肝脏 →成虫→逆行→肠系膜下静脉→ →虫卵→虫卵肉芽肿、血管纤维化(肠道症 状和肝脏损伤)
.
17
发病机制
尾蚴 穿过皮肤引起局部速发与迟发变态反应 幼虫 表面抗原决定簇向宿主抗原转化,逃避宿
主免疫攻击,不引起严重损伤或炎症 成虫 表膜抗原激发宿主产生相应抗体,发挥一
.
25
病理过程
肝脏病变
在肝内,虫卵肉芽肿位于窦前静脉,故肝小叶的 结构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早期:肝肿大,表面可见黄褐色粟粒状虫卵结节 晚期:
干线型纤维化—晚期血吸虫病特征性病变 窦前阻塞—门静脉高压
.
26
病理过程
脾脏病变
早期:充血、水肿、质软 晚期:淤血、组织增生、纤维化、血栓形成
→巨脾、脾功能亢进
20
发病机制
急性血吸虫病是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的混 合表现
慢性、晚期血吸虫病的免疫病理变化属于 迟发性变态反应。
血吸虫发病中的主要效应细胞 -嗜酸粒细胞
.
21
发病机制
肝纤维化形成机制 虫卵SEA、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成纤
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增加→纤维化 早期-Ⅰ和Ⅲ型胶原
晚期-Ⅰ型胶原
.
1957年毛主席在上海询问血吸虫病防治情况
.
3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
埃及血吸虫 (Schistosoma haematobium) 1851 曼氏血吸虫 (Schistosoma mansoni) 1902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1903 间插血吸虫 (Schistosoma intercalatum) 1934 湄公血吸虫 (Schistosoma mekongi) 1978
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死亡虫体→血管壁坏死、门脉分支栓塞 性脉管炎 第四阶段 虫卵→典型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
.
24
病理过程
结肠病变
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与降结肠 急性期病变
粘膜充血、水肿、粘膜下层有堆积的虫卵结节, 溃破后形成浅表溃疡,排出脓血便
慢性期病变 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可引起息肉样增生 与结肠狭窄;肠系膜增厚与缩短、大网膜缠结 成团等病变
尾叉不及尾干的一半,是 日本血吸虫的特征之一
.
体部 尾部
8
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其他形态
童虫
母胞蚴
.
子胞蚴
9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人 体 内 阶 段 人 体 外 阶 段
.
10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中间宿主 钉螺是唯一中间宿主
终宿主 人
保虫宿主 牛猪、羊、狗、猫等41种哺乳 动物
.
11
流行病学
时间:马王堆女尸和江陵古尸体内发现血 吸虫卵,距今2000多年,
22
发病机制
伴随免疫 人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 疫力,对再感染的童虫有一定 杀伤作用,但不能破坏原发感 染的成虫
免疫逃避 血吸虫可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效 应的现象,其机制很复杂
.
23
病理过程
第一阶段 尾蚴钻入皮肤→尾蚴性皮炎 第二阶段 幼虫→右心→肺→局部点状出血
白细胞浸润→出血性肺炎 第三阶段 成虫及其代谢产物→静脉内膜炎、
.
27
病理过程
异位损害
指虫卵和(或)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之外的器 官引起病变
地理:
Before control
.
After contro1l2
流行病学
流行区分类 湖沼区 最严重,钉螺呈片状分布,有螺面
积最广 湖北、湖南、江西 水网区 钉螺呈网状分布 江苏、浙江 山丘区 钉螺自上而下沿水系呈点状分布 四川、云南
.
13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保虫宿主
湖沼区 患者+感染的牛、猪 水网区 患者 山丘区 患者+鼠类等野生动物
.
4
概述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 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病变部位:肝、结肠 主要病变: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临床特点:急性-发热、肝脾肿大与压痛、腹痛、
腹泻或脓血便;血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 慢性-肝脾肿大、慢性腹泻 晚期-门静脉周围纤维化
.
5
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成虫
日本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
1
解放前的上海市任屯村
1950年,上海市1200多名医务人员下乡进行血防工作
.
2
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 春风杨柳万千条, 华佗无奈小虫何! 六亿神州尽舜尧。 千村薜荔人遗矢, 红雨随心翻作浪, 万户萧疏鬼唱歌。 青山着意化为桥。 坐地日行八万里, 天连五岭银锄落, 巡天遥看一千河。 地动三河铁臂摇。 牛郎欲问瘟神事, 借问瘟君欲何往, 一样悲欢逐逝波。 纸船明烛照天烧。
.
14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粪便入水 河边厕所、粪船、施肥、牛粪 钉螺滋生 接触疫水 生产、生活、饮用
.
15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男性青壮年农民和渔民感染率最高 男>女 夏秋季为感染高峰
.
16
发病机制
尾蚴→皮肤(尾蚴性皮炎)→ →童虫→小静脉或淋巴管→右心→肺(呼吸
雌雄合抱
.
雌雄异体
6
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虫卵
大小 67×89μm 颜色 浅黄色 形状 椭圆形 结构 卵壳厚薄均匀
有侧刺 内含毛蚴 成熟毛蚴可分泌可溶性抗原 (SEA)
.
卵壳 SEA 毛蚴 侧刺
7
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尾蚴
前钻腺
血吸虫的感染阶段
向光性和向温性
具有前钻腺
离开水后6秒钟即死亡
由体部+尾部组成,尾部 又分为尾干+尾叉;
虫卵肉芽肿
.
19
发病机制
虫卵肉芽肿的几个概念 嗜酸性脓肿:虫卵肉芽肿出现中心坏死现象 何博礼现象:虫卵周围出现嗜酸性辐射样棒状物,
系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肉芽肿内
假结核性虫卵肉芽肿:脓肿和坏死细胞被成纤维细 胞、类上皮细胞、大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所取代, 同时有多核巨噬细胞形成,酷似结核病变。
.
定保护作用 循环抗原(分泌物和代谢产物)与相应抗 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于器官,引起免 疫复合物病变
.
18
发病机制
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 阶段
虫卵主要沉积于肝及结肠肠 壁等处,引起的肉芽肿和纤 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虫卵肉芽肿形成原理:又称 虫卵结节,虫卵内毛蚴→卵 壳微孔释放SEA →致敏T淋 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吸 引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等汇集到虫卵周 围,形成肉芽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