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例赏鉴

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例赏鉴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例赏鉴摘要:以“微言大义”为切入点展开《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着眼于文本的用字细节,引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探究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司马迁在人物塑造上的非凡本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微言大义核心素养文化旨归【教学设想】《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传统篇目,把教学目标、重点定位于何处,如何进行长文短教,这是我在接到课题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面对高中语文新一轮的课改高潮,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文化传承与理解”是终极旨归,而文言文是将这两大核心素养密切关联的非常好的载体。

出于应试要求,学生对语言层面的知识点(实词、虚词、句式)非常重视,但多停留于解读释义、文本疏通,却较少进行深度的文化挖掘,文化视野受限,文化自觉意识不强。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大量查找相关鉴赏资料,比对诸多的鉴赏角度,选择了“微言大义”这个切入点来展开本课的教学,力求在语言与文化两大核心素养之间搭建桥梁,改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传统模式和方法。

【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细节,比较鉴赏,体会“微言”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2.形成较深刻的文化理解,实现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课堂实录】一、故事导入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记载:齐国有个叫庆封的贵族子弟,嗜酒如命,生活骄奢,不学无术。

一次,他出使素有礼仪大国之称的鲁国,鲁国以隆重的嘉宾之礼迎请,可庆封却言行不检,毫无礼数可言。

鲁国的大臣叔孙见状,就在庆封面前吟诵了一首诗歌。

投影: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师:大家能够告诉我叔孙吟诵这首诗歌意图何在吗?生:诗句的意思是:看那大老鼠有皮,人却没有礼仪,人要没有礼仪,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这应该是一种指桑骂槐吧,批评庆封不懂礼仪。

师:好,翻译得很准确,理解很到位。

你所说的指桑骂槐,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其实是《诗经》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手法呢?生(齐):比兴。

师:对,叔孙借比兴之法曲折批评了庆封的无礼。

可惜庆封竟然不解其意,不仅让自己在外交场合中成为对方的笑柄,也让他代表的齐国颜面尽失。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鲜明的特点:看似不露山水,实则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这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微言大义”。

(板书:微言大义———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投影:微言大义:用细微、微妙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蕴,表面意义下暗藏玄机。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的《史记》中的名篇。

让我们共同探究,理解这篇文章“微言”中的“大义”。

二、品味语言细节,体会形象第一环节:相如出场(第5 段)师: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哪位同学能结合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顾一下这篇课文由哪三个情节单元组成呢?生:课文讲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盟、负荆请罪。

师:好,我们来复习一下已讲过的第5 段,这是完璧归赵的前奏,是蔺相如在赵王面前的首次正面亮相。

大家先来齐读本段。

(生齐读。

)师:本段一开始,赵王就迫不及待询问蔺相如如何解决他面临的两难问题:“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回忆上节课讲的情节内容,填补蔺相如的答语。

投影:(赵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

”生:秦国强大,赵国弱小。

蔺相如明确摆出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由此引出的答复当然应该是:予。

赵国和秦国的国力对比悬殊,赵王必须“予”,不得不“予”。

生:第3 段中写赵王与大臣谋,君臣陷入两难。

“予秦”,担心“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蔺相如劝赵王“予”,表明这是面对现实的无奈之选。

我记得蔺相如是用了双重否定来表达不得不给秦王和氏璧的态度的。

在“予”前加上“不可不”,结论不变,又能强调被迫为之。

师:好,两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我们打开课本,看看司马迁是如何为蔺相如设计回答的。

(学生急切翻看课本,寻找对应的文本内容,探究心被激发。

)师:第二位同学“不可不予”的回答已经很接近司马迁为蔺相如设计的答语了,但还有一字的微差。

正常情况下,蔺相如应该顺着赵王的发问有针对性地回答“可予”,那他为什么要答非所问地以“不可不许”回应赵王呢?刚才我们的同学已经谈到了使用双重否定表达的作用,从句式角度分析了表层语言中蕴含的潜在信息,即强调面对强秦被迫为之的态度,老师觉得很有道理。

那谁来告诉我们“许”替换了“予”,其中又有什么奥妙呢?(提议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彼此交流,梳理整合看法后发言。

)生:“予”是给的意思,“许”是答应的意思,两者强调的针对点不同。

“予”是单单针对璧来说的,意思是只能把璧交给秦国。

“许”强调“答应”,含义是“同意交换”,是就以城易璧这件事来说的。

这样的表述表明蔺相如认为以城易璧才是恰当的对策,而不仅仅是就璧“予”还是“不予”的问题。

答应交换和把璧直接交给对方是两码事。

至于最终究竟给还是不给,当然要便宜行事。

生:在“许”字上做文章可以让赵王摆脱“予”与“不予”的两难困境,提示赵王先答应秦王交换的条件再见机行事,充分展现出蔺相如善于权衡利弊、灵活机变,有着超出群臣的卓越政治智慧。

师:好,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从用字、句式的表层差异谈到了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表现力。

可见,语言表达上看似微妙的差别,实则包孕丰富,这就是“微言大义”的魅力所在。

三、再品语言细节,挖掘文化内涵第二环节:渑池会盟(第15 段)师:我们刚才谈到了蔺相如的出场环节,大家对“微言大义”有了初步的认知。

现在我们继续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他情节片段,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语言玄机。

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渑池会盟”的故事。

(学生齐读课文“渑池会盟”部分,教师将本段中秦御史和赵御史的记史内容挑出显示。

)投影: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秦御史)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赵御史)师:从这两句史料记录中大家能否读出蕴含的隐性信息呢?有没有真正体会到所谓客观的史书记载中包含的潜台词呢?生:我觉得秦御史记载中的“令”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令”是命令的意思,用词强硬,可以看出秦王恃强凌弱、蛮横无理。

两王会饮,这是外交场合的正式会面,双方代表的是两个平等的国家。

秦王令赵王鼓瑟,是对赵王乃至赵国极大的蔑视。

师:这个细节抓得好。

不过老师有一个疑问,秦御史记载历史,当然希望树立秦王、秦国的良好形象,那他为什么要突出秦王的蛮横呢?生:我觉得这是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问题。

秦御史的主观愿望应该是想要表现秦国强大的实力,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而客观上却让读者体会出秦王的目中无人、骄横无理。

师:对,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的相悖,是缺乏政治智慧的表现。

生:那相比较而言,赵御史就非常聪明了,他用了“为”这个字。

“为”在这里是给、替的意思,表明赫赫有名的秦王是主动击缶来取悦赵王的。

师:我们刚才谈到秦强赵弱,这是不争的现实。

那秦王有什么必要取悦赵王呢?生:我想这正是赵御史想要传达的隐性信息。

既然赵在政治、军事实力上缺乏压倒秦的优势,那就很有可能是赵王的仁德或其他人格魅力让秦王臣服,以致主动击缶示好。

和秦御史无意中流露出秦王的蛮横来对比,我们就看出了赵御史的智慧,他不动声色抬高了赵王的地位。

师:对比鉴赏,很有说服力。

不过老师要提醒你一个小细节,赵御史记史的文字是在谁授命下完成的呢?(其他学生提示:第15 段写有“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师:所以说,司马迁真正想要突出的是蔺相如的政治智慧。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一点。

我觉得“令”只是证明秦王发令,至于赵王“鼓瑟”了没有,不得而知;而“为”表示心甘情愿,自然“击缶”的动作是已然实施的。

师:对,所以这组词语的对比分析,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主动与被动的区别,还有未然与已然的区别。

看来“令”“为”的确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微言大义的点。

生:我觉得“鼓瑟”和“击缶”也应该是一个区别。

我不太理解的是,秦王在正式的外交场合让赵王鼓瑟显然是为了表现对赵王的轻视,既然蔺相如是想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为赵王挽回尊严,为什么不顺势让秦王也鼓瑟一曲?为什么还要专门提到“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呢?师:非常好。

这位同学虽然没有给了我们确定的结论,但却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鼓瑟”和“击缶”的差别呢?现在请大家拿出学案,阅读资料,再结合课本中“瑟”与“缶”的相关注释,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

投影展示学案内容:第一,关于缶的器物特征及功用(同时展示缶的图片和“缶”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使学生对“缶”这一器物的认识更加具象化。

)《辞海》:缶,盛酒浆的瓦器,小口大腹,也有铜制。

《说文解字》: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诗经·宛丘》: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坎:敲击。

)《墨子·三辩》: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

《盐铁论》:“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第二,秦声与秦俗、秦风(同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布的地图,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到秦与少数民族西戎接壤。

)《旧唐书·音乐志》:缶,如足盆,古西戎之乐。

秦俗应而用之。

《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

《史记·魏世家》中记载,魏无忌曾说: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

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

师:学案中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文句?(学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师一一解释并强化了一些重点实词的理解。

鄙:边疆,边远的地方;就:靠近,趋向于;髀:大腿。

)师:文字疏通之后,请大家结合阅读的资料分析一下“击缶”“鼓瑟”的微言中包含的大义吧。

生:课本注释提到,缶是盛酒浆的瓦器,这点我们从缶的图片和《辞海》《说文解字》关于缶的相关文字资料中可以得到印证。

可见,缶最初产生时并非专门的乐器,而是酒器。

这点和瑟不同,课文注释中明确释义,瑟是一种形状像琴的弦乐器。

相比之下,缶就显得比较低等。

生:从《墨子》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来,地位比较高的诸侯、士大夫倦于政事的时候,以钟鼓、竽瑟为乐来享乐、休息;而缶作为一种源于酒器的低等乐器,演奏的音乐是给地位低下的农夫在农闲时听的。

师:发言很棒,有理有据。

还有哪些资料印证了他们刚才提出的观点呢?生:《盐铁论》中提到“鼓缶”的场合是在“民间酒会”也可以证明。

老师刚才提到“鄙”是边远之地,那缶也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用的乐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