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教案《草原牧歌》

音乐教案《草原牧歌》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草原牧歌》
课型:欣赏
教授人:王笑微
教学目标:学习演唱《牧歌》,以自然舒展的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并区分长调和短调。

感受蒙古音乐的辽阔,悠扬。

教学重点:体验蒙古音乐的辽阔和悠扬。

教学难点:真正将人和音乐融为一体,感受音乐,享受音乐!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同学们,一首蒙古族音乐《银杯》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的热情,那你们还想不想再看看蒙古草原的辽阔和美丽风光呢?”
“想!”
“好,那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蒙古做客,感受一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异族风情!”
二、教学过程:
1、教师创设意境。

“同学们,现在你们找一个自己最舒适的姿势静静的保持三分钟,闭上双眼,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发挥你们的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


“一片蓝色的天空,朵朵白云飘洒在其中,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稀洒的羊群像白银落在草原上,远处的蒙古包炊烟袅袅,悠扬的马提琴声远远的传来,配合着牧羊姑娘的歌
声回荡在草原上空。

(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音乐《牧歌》配合创设的意境,声音由小到大。

)你一个人,只身躺在草原上,享受着暖暖的阳光,微风吹拂着小草和野花的清香扑鼻而来。


(随着音乐的情绪转变)“渐渐的草原上热闹了起来,牛羊业渐渐多了起来,骑马的、摔跤的、放牧的都走出了蒙古包,牧羊姑娘从山丘上走下来,离我们越来越挽近!”(将音乐的声量逐渐增大)2、引导学生区分长调和短调的区别:
短调:节奏整齐
长调:节奏自由
3、教师范唱《牧歌》,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让学生体会节奏自由。

4、给学生教唱《牧歌》,体会音乐的主旋律。

5、学生整体练习,教师引导学生用长调的演唱方式根据自己
对歌曲的理解,带上自己的感悟和音乐情绪,任意发挥演唱歌曲。

6、教师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和《牧歌》,各一段,体会音乐情绪,让学生谈出听完音乐后自己的心情。

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听完后的心情是:愉悦、舒畅
生:《嘎达梅林》听完后的心情是:自由、平静、忧伤
师:同一首音乐,听的人不同,心情都是不一样的,它会受环境、心情、事件的影响,无论是那一种,只要你认真的“品尝”一定会有你自己的味道!
三、活动与实践
课本31页第二大题
1、让学生聆听《辽阔的草原》和《嘎达梅林》让学生会分辨长调
和短调。

2、完成《嘎达梅林》乐句的划分,并视唱乐谱。

学生分小组完成。

教后反思:
这是一堂经过我自身实践过的欣赏课,一直以来都认为欣赏课是不容易的上的,而且没有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和教授知识都是没有章法的,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知道了音乐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达到审美愉悦和产生兴趣,故在设计这一堂课的时候就想办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到蒙古草原中,引出《牧歌》的旋律,一步一步将学生带领到音乐中去,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仅不讨厌这类型的音乐,反而能够根据音乐和教师的提示走进去。

真正的和音乐溶为了一体。

在课堂上,我还不时的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让他们根据音乐的旋律自由的摆动身体,使其更加深入的体验音乐,感受音乐。

课堂没有那么死板和无聊,也不置于让学生无事可做。

在处理习题时,我提前将音乐剪成小段,节省时间也缩短了学生的听觉疲劳!总之,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欣赏课,我还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多动脑筋,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