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_市场秩序法律制度(精)
第七章_市场秩序法律制度(精)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反倾销的程序规定 3.调查
4.初步裁定与最终裁定调查
5.反倾销调查的中止和终止 6.复审 7.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反倾销措施的规定
1.临时反倾销措施
2.初裁决定确定倾销成立,并由此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 可以采取下列临时反倾销措施: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 供现金保证金、保函或者其他形式的担保。 3.价格承诺 4.倾销进口产品的出口经营者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可以向商 务部做出改变价格或者停止以倾销价格出口的价格承诺。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诋毁商誉行为
诋毁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的事实,
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行为,也称作商
业诽谤。
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是市场主体的无形财产,也是 市场主体的一种荣誉权。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
(一)行政监督检查 检查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 部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部门,如技术监督 部门、物价管理部门等。 (二)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由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依法对 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的监督。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反垄断执法机构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职责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具体
包括: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 ,发布评估报告;制定、发布反垄断指南;协调反垄断行政执法工 作;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副总理担任。
度。
2018/9/18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节
反垄断法
一、反垄断法概述 (一)立法情况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 九次会议通过 。自2008年8月1 日起施行。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垄断的概念和特征 1、垄断的概念 垄断,是指违反法律,通过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具有或可能具有排斥、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的行为。 2、垄断的特征 (1)形成垄断的主要方式是独占或有组织的联合行动 (2)垄断者之所以能形成垄断实力凭借的是经济优势或行政 权力 (3)垄断限制和
(二)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职责分工
1.商务部反垄断局
统一行使内外资企业并购中经营者集中审查执法工作。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
负责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执法局
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法
反倾销法
反补贴法律制度
保障措施法
2018/9/18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反倾销法
(一)倾销与反倾销法的概念 根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倾销是指在 正常的国际贸易中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的价格向另一国出口并对进口 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反倾销法是调整进口国政府对进口商、出口商和进口国生产商在产品出 口和进口过程中发生的倾销与反倾销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反补贴的程序规定 1.调查 对补贴的调查和确定、对损害的调查和确定,均由商务部负责。其中 ,涉及农产品的反补贴国内产业损害调查,由商务部会同农业部进行。 反补贴调查,应当自立案调查决定公告之日起12个月内结束;特殊情 况下可以延长,但延长期不得超过6个月。 2. 磋商 3. 初裁与终裁 4. 复审 5.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
力的市场地位。 1.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经营者集中 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通过合并、资产购买、股份购买、合同约 定(联营、合营)、人事安排、技术控制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 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的情形。 1.经营者集中的类型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以下行为属于不正当有奖销售: (1)以谎称有奖或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 销售的行为; (2)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3)抽奖式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不当低价销售行为 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 行为。例外情形: 销售鲜活商品;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其他积压商品 ;季节性降价;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一)主体具有特定性 (二)主观目的具有竞争性
(三)行为的违法性
(四)客观上的损害性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一)混淆交易行为
混淆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以不实方法对自 己的商品或服务作虚假表示、说明、承诺,或者
不当利用他人的智力成果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倾销的认定
确定倾销是否存在,是依法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前提。倾销的认定主要 通过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的比较。若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则存在倾销 ,反之,则不能认定为倾销。
我国《反倾销条例》规定,对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应当考 虑影响价格的各种可比性因素,按照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比较。我国确 定正常价值时参考的价格有: 1.本国价格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反补贴措施的规定 2.承诺 3.反补贴税 反补贴税的征收期限和承诺的履行期限不超过5年;但是, 经复审确定终止征收反补贴税有可能导致补贴和损害的继续 或者再度发生的,反补贴税的征收期限可以适当延长。 4. 反规避措施和对应措施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保障措施法
(一)保障措施及其法律制度 保障措施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的保护国内产业的一种行政措施,是 各成员国政府依法维护本国产业利益的重要手段。其要旨是允许任何一个 成员国在特定紧急情况下,为保障本国经济利益、维护国家主权而背离多 边贸易体制下应承担的义务,对因履行协定所造成的严重损害进行补救, 或避免因严重损害威胁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不必承担责任。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反补贴法律制度
(一)补贴与反补贴法的概念
补贴是指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 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 世界贸易组织对补贴的描述为: (1) 在一个成员国境内,由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资助; (2) 任何缔约国给予的以直接或间接增加从它的领土输出某种产品或减 少向它的领土输入某种产品的任何形式的收入支持或价格支持。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 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具有秘 密性、实用性、保密性。 具体行为有: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关于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 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上述 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 密行为。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禁止的垄断行为
(一)垄断协议
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 为。 2.垄断协议的类型 3.垄断协议的豁免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凭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的限制或者排 除市场竞争的行为。即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
争方面的反垄断执法工作(价格垄断行为除外)。”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调整经营者因从事不正当 竞争活动而发生的经济竞争关 系,以及有关国家机关对之进 行监督检查时所发生的经济管 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
反补贴法是调整在国际贸易中因补贴与反补贴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补贴与损害的认定
1.补贴的认定 补贴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种财政性措施。补贴为生产者或销售者所获 得,使受补贴方获得某种利益,即受补贴方从某项政府资助计划中取得某 些它从市场上不能取得的价值或优惠条件。 进行调查、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补贴,必须具有专向性 .在确定补贴专向 性时,还应当考虑受补贴企业的数量和企业受补贴的数额、比例、时间以 及给与补贴的方式等因素 . 2.损害的认定 损害是指补贴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 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反补贴措施的规定
1.临时措施 初裁决定确定补贴成立,并由此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采取临时 反补贴措施。临时反补贴措施采取以现金保证金或者保函作为担保的征收 临时反补贴税的形式。临时反补贴措施实施的期限,自临时反补贴措施决 定公告规定实施之日起,不超过4个月。自反补贴立案调查决定公告之日 起60天内,不得采取临时反补贴措施。
经济法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反倾销措施的规定 5. 反倾销税 6. 终裁决定确定倾销成立,并由此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征 收反倾销税。征收反倾销税,由商务部提出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 做出决定,由商务部予以公告 .反倾销税的征收期限和价格承诺的履行期 限不超过5年. 7. 反规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