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科学期末总复习

初一科学期末总复习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

本册教材研究的自然现象大致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与地理四部分。

物理部分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科学探究是完成实验,寻找科学道理与规律的具体过程,观察与测量是进行实验最基础的步骤。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也就是长度的单位,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在选择工具时一定要注意工具的测量围与分度值。

在本册教材中谈到的测量有: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时间的测量、质量的测量、温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最初长度的标准单位是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为长度的单位――米。

“米”的最新定义是“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

测量长度的过程就是将待测长度与这一标准量比较的过程。

测量长度的主要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还有一些其它的单位:km、dm、cm、mm、nm、光年等。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km=103m1dm=10-1m 1cm=10-2m1mm=10-3m 1nm=10-9m1光年约为94605亿千米。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要学会四会,就是“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特别注意: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时要有数值、单位。

2、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固体的体积常用单位是立方米,即m3,液体的体积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是基于长度的测量,然后算出体积。

如对体、球体体积的测量先测出它们的边长和直径,再根据相应数学公式算计它们的体积。

对形状不规则的物体,一般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测出物体的体积。

如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或量杯等。

3、温度的测量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

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一般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体温计、家庭气温计等。

此外,温度计还有固体温度计、电子温度计、辐射温度计等。

温标: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的温度定为100。

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4、质量的测量: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此外还有吨(t)、克(g)、毫克(mg)等。

单位换算关系: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国际千克原器:在米的基础上规定了质量的单位,即规定1dm3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为1千克,并且用铂铱合金成圆柱形的标准千克原器,所有的测量质量的过程都是待测物与千克原器比较的过程。

实验室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使用时要注意天平的调平与正确使用方法。

5、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是秒,用“s”表示。

规定“铯原子的某一固定振动周期为标准时间,以此标准时间的9192631770倍为1秒”。

此外,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微秒(ms)等。

单位换算关系:1h=3600s 1min=60s 1ms=10-3s1μs=10-6s 1ns=10-9s(二)物质的特性1、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物质的三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物态变化是一种常见的热现象,要把六种状态变化过程及发生条件记清楚。

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2、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组成物质的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生物部分一、生物与非生物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都需要营养,生物都能呼吸,生物都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生物对刺激都能产生反应,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生物体都具有严整的结构,生物都能排出体产生的废物。

凡是具有生物基本特征的物体都是生物,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的物体都是非生物。

对常见的物体能做出判断,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2、动物和植物:动物一般有下列特征:①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②能自由运动;③对刺激的反应大多比较敏感,应激性较强。

植物一般具有的特征是:①大多能进行光合作用;②不能自由运动;③对刺激反应不太敏感。

3、学会使用放大镜,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应由外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二、常见的动物按照动物体是否有脊柱将动物分为两大类,体有脊柱的一类叫脊椎动物,体没有脊柱的一类叫做无脊柱动物。

1、脊椎运动是动物类群中最高等的动物,按照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的不同和进化顺序又把脊椎动物分成五大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五大类脊柱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不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不一样,它们是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来排列的。

①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

②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中潮湿的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体温不恒定。

③爬行类: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受精,卵外有卵壳保护,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一类动物。

④鸟类:体表被覆羽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

⑤哺乳类: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通过理解脊椎动物各类的特征,会识别一些动物分别属于哪一类,例如:鲤鱼、草鱼。

海马属于鱼类;青蛙、蟾蜍、大鲵属于两栖类;鳄鱼、蛇、鱼、鳖属于爬行类;鸡、鸭、天鹅属于鸟类;兔、狗、猫、猴子属于哺乳类。

2、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大约有120万种,昆虫就有100万种之多,根据各种无脊椎动物不同的形态特征将无脊椎动物分成了许多类,知道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分别属于哪一类。

无脊椎动物有: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中昆虫的数量最多。

三、常见的植物植物按照繁殖方式的不同将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又称绿色开花植物,孢子植物又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知道常见的植物分别属于哪一类。

植物的进化顺序是: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种类多,结构完善,分布广,适应能力强,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四、细胞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克发现了细胞,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生物体之所以由小长大,原因是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数目的增多靠细胞的分裂,细胞体积的增大靠细胞的生长,细胞的分化可产生各种各样的细胞,形成生物体的各种结构。

五、单细胞生物(一)单细胞生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完成,例如:衣藻、草履虫等。

(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在于细胞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细菌中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真菌、动物、植物属于真核生物。

(三)植物的组织:1、组织的概念2、植物的组织分类: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和机械组织,了解几种组织在植物中的分布。

(四)动物的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了解四种组织在动物体的分布,了解四种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它们的主要功能。

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七、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现存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适应的方式多种多样,保护色、拟态等。

一种生物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与它的相关的其他生物,因此,每一种生物都有存在的意义,我们应该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和各种生物。

善待生物,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地理部分《地球地图》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赤道半径长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长为6357千米相差21 千米。

二、地球仪1、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将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叫地球仪。

主要作用是:可直观地表现地球面貌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能演示地球运动等自然现象。

地球自转的旋转轴叫地轴。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有两个交点,叫两极。

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2、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给不同的经线标注的不同度数叫做经度。

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叫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从0°经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属于东经(E);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

其中东经180°和西经180°重合为一条经线,即180°经线。

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3、纬线和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给不同的纬线标注的不同度数叫纬度。

赤道是地球仪上的0°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N);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S),赤道将地球平分成南、北半球。

北纬、南纬各有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90°N和90°S。

纬度是角度。

将赤道定为0°,那么,赤道平面就是参照平面,如一条纬线,在其上找任何一点做它与地心的连线(半径),半径与赤道平面有一个夹角,如果是30°,那么,该点所在的纬线就是30°N纬线。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39.9°N 116.4°E)(29.8°N 121.5°E)(30.2°N 120.1°E)三、地图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2、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有文字式、数字式和线段式(直线式)三种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 000(10 万) 1厘米表示1千米以下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 000(100万) 1厘米表示1万米以上中比例尺,介于大小比例尺中间注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2)方向方向指示地图上的方向判断方法:根据经纬网判断根据指向标判断如果都没注明,就可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注意:看地图的时候,地图要朝向正确的方向)自然界其他定向法:根据太阳和钟表方向根据树冠和树轮定向根据地形和地物方向根据北极星定向(3)图例图例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