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9

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9

应城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9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1.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

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C.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mRNA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2.下列实例中属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的是( )A.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活性受细胞内温度、pH的影响B.细胞代谢发生在内环境中,内环境必须保持各物质含量的相对稳定C.氧气为有氧呼吸的原料,组织液中氧气含量必须维持绝对稳定D.即使二氧化碳为细胞代谢终产物,组织液中二氧化碳含量也要维持相对稳定3.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4.冬泳运动因其独到的健身效果而备受关注,人在冬泳过程中( )A.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B.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起主要作用C.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量增多D.寒冷刺激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5.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C.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6.《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中指出,当人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痛觉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

请据此推理,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A.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B.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C.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D.激活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7.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8.根据下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D.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9.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九肽激素)的产生或作用异常,使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减小B.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大C.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为正常值D.若尿崩症由该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导致,则可以通过口服该激素来治疗10.将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定量的抗胰岛素抗体与待检测的血液混合,待检测血液中的胰岛素就会与带标记的胰岛素竞争,与抗胰岛素抗体结合;再将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离出来,检测其放射性强度。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来标记胰岛素B.该方法应用的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C.利用该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病因是否是胰岛素分泌不足D.“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高11. “内质网压力”是指过多的物质,如脂肪积累到内质网中使其出错的状态。

研究发现,肝细胞“内质网压力”可抑制胰岛素相应受体的活性,引发Ⅱ型糖尿病。

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A.Ⅱ型糖尿病患者降血糖能力差,组织细胞内葡萄糖含量较高B.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血糖浓度居高不下是Ⅱ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C.肥胖可能引发Ⅱ型糖尿病D.内质网功能出错导致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减少12.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13.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让细胞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斥反应,原因是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14.下列几种生物学现象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 )①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③小狗听到主人“花花”叫声就奔向主人④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A.体液调节、过敏反应、反射、自身免疫病B.体液调节、细胞免疫、激素调节、过敏反应C.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反射、过敏反应D.反射、自身免疫、体液调节、免疫缺陷病15.激素在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列所示调节中,不可能发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的是( )A.生长素→果实发育,生长素→发芽B.生长素→乙烯合成,乙烯→生长素C.性激素→下丘脑,性激素→垂体D.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垂体16.图甲是水平放置在黑暗环境中的植物的生长素运输情况,图乙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中曲线①代表的是顶芽B.甲图中代表极性运输的箭头是③和④C.图乙中,生长素浓度为b时,对根是抑制生长D.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c~d)mol/L时,根表现出向地性17.如图用燕麦幼苗做如下两个实验。

①组实验如甲图: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C水平放置,分别取两个琼脂块A、B紧贴在C切面上,数小时后如甲图所示处理。

②组实验如乙图:将附有琼脂块X和Y 的胚芽鞘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数小时后如乙图所示处理。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天后,胚芽鞘D的生长向左,因B侧生长素浓度高,向下运输多,右侧生长快B.两天后,胚根E的生长向右,因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C.两天后,胚芽鞘G直立生长,因为X、Y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D.两天后,胚根E的生长向左,因B侧生长素浓度低,根的生长慢18.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19.甲、乙、丙三种植物激素及NAA的作用模式如图,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皆为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B.甲、乙皆可促进果实成熟C.乙、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D.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2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的合成不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B.多种植物激素的平衡协调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发育C.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发挥调节作用时可反复使用D.植物激素进入靶细胞并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21.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的菌体B.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22.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2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B.群落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就不会出现演替现象C.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独立的种群基因库,且这13个基因库的差别将越来越大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24.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A.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B.春运期间武汉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5.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稳定型种群的数量不可能突破K值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出种群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26.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D.若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27.下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28.黄花刺茄是具有很强的耐贫瘠和耐干旱特性的草本植物,原产北美洲,我国于1981年首次发现该物种入侵,目前已在多省区有分布,对本地物种造成危害。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黄花刺茄可以增加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B.在荒地、路边、弃耕地、过度放牧的草地,黄花刺茄可取得优势地位C.控制黄花刺茄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和人为铲除,化学防治最好D.导致黄花刺茄在入侵地呈J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29.右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速率几乎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涝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30.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