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化学参考答案

大学化学参考答案

大学化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基本规律
一、判断题
1(×)2(√)3(×)4(×)5(×)6(×)7(×)8(√)9(√)
二、选择题
10(D)11(B)12(C)13(B)14(B)15(D)16(A)17(C)18(C)19(C)20(A)21(C)22(A)
三、填空题
23等容;等压24降低;增加25⊿r G m(封闭系统)26自发的;非自发的27状态函数;初态;终态;途径28 60.75 kPa;4.15×10-3 mol 29 2.25×10-4;不变;左;不变;不(V不变时);增加;右30(1) k[A][B]2 (2) k[A][B]-1 (3) k[A] 31 基元反应;非基元反应32大于;小于;等于(近似);小于;小于;大于
第二章溶液与离子平衡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11(×)12(×)13(√)14(×)
二、选择题
15(C)16(A)17(C)18(C)19(C)20(B)21(A)22(C)23(D)24(B)25(B)26(A)27(D)
三、填空题
28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具有渗透压;量29D、C、A、B 30 红;红;黄;同离子效应31 k sΘ(Ag2CrO4)=[b(CrO42-)/bΘ][b(Ag+)/bΘ]2k sΘ=4S3(bΘ)-3
33 正34 空轨道;孤对电子35 HPO42-; H[PtCl6]-; SO42-; [Fe(OH)(H2O)5]2+36 =(1.0×10-14)/(1.76×10-5)=5.68×10-10 37 NH4+、H3PO4、H2S为酸;PO43-、CO32- 、CN-、OH-、NO2-为碱;[Fe(OH)(H2O)5]2+、HSO3-、HS-、H2PO4-、HPO42-、H2O 为两性物质
四、问答题
38 (1)对于非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只与溶液组成中溶质的物质量有关且升高或降低的大小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2)对于一般非挥发溶质的溶液,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一般随溶质的量增加但不呈现定量关联。

39 缓冲溶液缓冲能力的大小是指其缓冲外来少量酸碱保持体系pH基本不变的能力的大小,可以体现在(1)缓冲溶液的总量和浓度(2)缓冲溶液组成中的缓冲对的比例等上。

40 可从(1)升高温度(2)添加酸、碱(3)添加配位剂(4)利用沉淀的转化(5)利用氧化-还原效应(6)利用强电解质的极化效应等方面展开讨论。

41(1)同离子效应,平衡左移,AgCO3溶解度降低。

(2)配位效应,平衡右移,AgCO3溶解度增加。

(3)酸效应,平衡右移,AgCO3溶解度增加。

42 鳌合物是指一类特殊结构的配合物,这些配合物中的配体能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位原子与同一中心离子配位形成环状结构的配合物,从而一般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和特征性质。

参见教材p88丁二肟合镍及授课ppt-19乙二胺四乙酸合钙等结构予以说明。

43 (1)电离理论中碱只能是氢氧化物,质子理论中凡是能接受质子的都是碱,故质子理论涵盖的酸碱要比电离理论丰富得多。

(2)电离理论只适合于水溶液体系,而质子理论可以涵盖非水溶液体系、固体酸碱等。

(3)电离理论较质子理论更方便地描述酸碱的强弱。

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
一、判断题
1(×)2(√)3(×)4(×)5(×)6(×)7(×)
二、选择题
8 (A)9(B)10(C)11(A)12(D)13(C)14(B)15(D)16(C)17(C)18(A)
三、填空题
19 CrO72-; Sn2+20 自发;电子的转移或偏移21 正极的电极电势大于负极的电极电势22 负极23(-)Pt Fe3+(b1), Fe2+(b2) Cl-(b3) Cl2(p) Pt(+) 24 0.797V
25 降低;升高26 0.0034V;-2×96485×0.0034-1;ln kΘ=(2×96485×0.0034)/(8.314×298.15)=0.2647 kΘ=1.3030 27 Cu-2e=Cu2+; Cu2+ +2e=Cu;
4OH- -4e=O2+2H2O; Cu2+ +2e=Cu; Cu-2e=Cu2+; Cu2+ +2e=Cu;
(注:第四空可能不严密,该电池的负极为Ag涂布AgCl插入Cl-(如NaCl)中;正极为Pt涂布I2插入I-(如NaI),根据电极反应,电池反应可以写成I2+2Ag+2Cl- = 2I-+2AgCl,但I-可以借助盐桥进入负极区(Na+也可进入正极区),因此AgCl将发生沉淀的转化形成AgI,因此最终电池反应应为2Ag+I2 = 2AgI。

30 填表:
第四章物质结构基础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11(√)12(√)13(×)14(×)
二、选择题
15(A)16(A)17(B)18(D)19(C)20(C)21(D)22(D)23(D)24(B)25(B)26(C)27(D)28(D)29(
A)30(A)31(C)32(A)33(A)34(C)35(C)
三、填空题
36 此题不科学,无答案,详细可参阅量子化学基础
37 Fe; 3, 2, (-2, -1, 0, +1, +2)
38 Fe2+
39 填表:
40 18; 8; K+; Cu+; CuCl; 少; 小于。

41
43 离子键力;分子间力(范氏力)、氢键;共价键力;分子间力(范氏力)。

44 色散力;色散力、诱导力;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

45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

46 电负性;半径;孤对电子。

47 三角锥;平面三角形;NH3
48 填表:
49 填表:
四问答题
50 元素原子的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体现在(1)元素原子半径(2)外层电子构型(3)其它电子对外层电子的屏蔽(有效核电荷数)
51 Na的半径大故第一电离能低,但Na+为稳定离子结构,而Mg+为亚稳结构,趋向继续电离一个s电子成为稳定的Mg2+离子,故Na的第二电离能大于Mg。

52 按np-ns-(n-1)d-(n-2)f顺序电离电子后的构型
53 (1)NaCl较高,因对角线规则,BeCl2中共价成分大离子键力较弱
(2)MgO高,MgO离子键中Mg2+半径小,离子键力强
(3)F半径小于Br而电负性大于Br,故CaF2中离子键更强,键力更大。

54 HF(氢键)>CO(分子量、极性)>Ne(分子量)>H2
55 共价键的本质在于原子核间形成电子云密度大的区域,从而产生对两核的吸引力。

金属键的本质在于金属离子与离域的电子间的引力。

前者具有方向和饱和性,而后者没有。

56 (1)钠的卤化物是离子晶体,硅的卤化物是分子晶体。

所以钠的卤化物的熔点总是比硅的卤化物的熔点高。

(2)离子晶体的熔点随离子半径的增大而降低;分子晶体的熔点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升高。

57 已知Co:3d74s2
对于[Co(NH3)6]2+配离子,Co2+电子构型为3d7,因分裂能小于电子成对能,故八面体场中t2g电子数为5,e g电子数为2,成对数为2(球形场中随机成对数为2);
对于[Co(NH3)6]3+配离子,Co3+电子构型为3d6,因分裂能大于电子成对能,故八面体场中t2g电子数为6,e g电子数为0,成对数为3(球形场中随机成对数为1);
根据晶体场稳定化能计算公式:(八面体场)
CFSE=0-[n1(-4Dq)+n26Dq+(m1-m2)P]
式中n1为t2g电子数,n2为e g电子数,m1为球形场中电子的随机成对数为,m2为晶体场中电子的成对数,P为电子成对需克服的能量(成对能)。

计算得:
[Co(NH3)6]2+配离子:CFSE=0-[5×(-4Dq)+2×6Dq+(2-2)P]=8Dq=0.8⊿o=0.8×11000 cm-1=8800 cm-1(八面体晶体场中⊿o=10Dq);
[Co(NH3)6]3+配离子,CFSE=0-[6×(-4Dq)+0×6Dq+(3-1)P]=24Dq-2P=2.4⊿o-2P =2.4×22900 cm-1-2×21000 cm-1=12960 cm-1(八面体晶体场中⊿o=10Dq);。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