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浙江专版:“散文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浙江专版:“散文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

“散文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燃烧的木棉花杨春山①在滇西北的高山峡谷里,从罅隙中穿透过来的风,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带来远方的热烈气息。

而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

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

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平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

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

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

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

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

木棉花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树和木棉树的称谓。

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

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

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

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

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

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

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

在木棉花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

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

每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

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

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暖农人的朴素生活。

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弘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

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

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

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

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④段从形、色、精神方面刻画了木棉花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词语回答。

(4分)答:解析:要在三个段落中找到符合“形”“色”“精神”方面刻画形象特点的词语,如第②段有“挺立”“不离不弃”“俊逸挺拔”,找到符合“形”“色”“精神”的即可。

答案:形:俊逸挺拔(挺立),硕大而肥厚。

色:鲜红与艳丽(火红、娇艳)。

精神:不离不弃,凝聚。

(“形”2分,“色”1分,“精神”1分)2.第①段写金沙江对描写木棉花有什么作用?(4分)答:解析:解答本题要体味出作者描写金沙江的目的,作答的语言要简洁。

答案:金沙江是木棉花生长的地理环境,描写它也是从侧面描写木棉花;(2分)金沙江的奔流汹涌的壮美、悠然徐行的柔美特点也能烘托出木棉花所具有的特点。

(2分) 3.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

(6分)答:解析:不仅要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还要对其中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等进行深入思考,解读出内涵;有修辞手法的,先要指出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答案: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形象,语言生动,情感浓烈,讴歌金沙江边的木棉花无处不在的美丽和给予、奉献、朴实、隐忍的精神气度。

(“修辞”2分,“分析”2分,“内涵”2分,意思对即可)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6分)答:解析:探究时,先要有观点,再分析理由。

可以从内容、结构等方面,结合文本的实际加以阐述。

答案:(示例一)不能删。

(1)结构上,第⑨段“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紧承第⑧段“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衔接顺畅自然。

“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一句还有点题的作用。

(2)内容上,这一段反复出现“幸福”一词,是对前一段写对木棉花“怀念”之情的深化,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可以删。

(1)内容上,第⑧段反复强调“我”对木棉花的“怀念”,木棉花对“我”的“陪伴”,神完意足。

第⑨段可以看成是“陪伴”的表现之一,并没有给文章增添新的内容。

(2)结构上,删去第⑨段后,文章在“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中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避免了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之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0分)路过夏日草原安宁①暑假在呼伦贝尔草原阿妈家居住的时候,每天早晨三点,她就要起来挤奶。

五点钟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牛们约好了似的,一身轻松地出了家门,排队走到草原上,在那里一直悠闲地待到下午的五点。

很少会有主人看守,它们自有自己自在的天地。

几乎所有的奶牛们,都天生有一种本事,可以准确找到回家的方向。

它们就是这片草原的主人,没有人能够夺去它们美好诗意的栖居。

而晚饭后,就会看到牛们排着队,像放学的小孩子一样,陆续走回各自的家。

②阿妈们,当然忙着挤奶,孩子多的,照顾不过来,就让他们全在地上爬着,或大的带小的,也要挤奶,帮男人分担些活,这是分工。

那些被拴住的小牛犊几次想挣脱掉绳子,过来抢吃母亲的奶。

挤了一阵,阿妈才放开小牛犊,让它帮忙吸吮一下,而后再次牵走它,蹲下身快速地将剩下的奶汁挤净。

因为太过投入,或者因为奶汁已所剩不多,小牛明显地有些焦虑,不断地用脑袋用力拱着母亲;而被拱的母亲,则只是怜爱地回头看小牛犊一眼,没有丝毫的责备与怨言。

③牛犊们也懒惰,早晨像我一样,睡到十点才懒洋洋地起来。

它们的母亲,早已出去吃草并为它们储备奶汁了。

闲来无事,它们便在庭院里四处溜达,偶尔,会跑到菜园里,稀奇地四处瞧瞧,并趁机偷吃一点儿什么。

如果房间没有关门,它们还会大大方方地走到屋里去,将阿妈刚刚采摘好的豆角或者茄子踩上几脚。

实在找不到什么可以破坏的了,它们就站在那里,抬头看看,并“扑哧扑哧”地拉出一坨牛粪来。

因为吃奶,它们的牛粪还是稀的,不像吃百种草的大牛,晒干后,还能用来烧火。

④有一天看到院子里的牧羊犬,大张着嘴,一直流口水,但表情却好像一个小孩子,忽然吃了一口什么不喜欢的东西,所以觉得恶心一样。

问了妈妈,才知它已经这样张着嘴一天了。

是昨晚它看到了一只途经脚旁的青蛙,觉得好奇,就咬了一口,大约那味道不怎么好闻,也不对它的胃口,所以就赶紧吐了出来,任那青蛙溜走。

⑤镇上,如果有外人的牛误进了自己家,大家都会自觉地将牛赶出去,所以好多时候,一头牛走丢了,大抵是迷了路,有时会历经两个月后,又出现在自己家里。

因为一个月前丢失的两头小牛犊,阿妈会让儿子贺什格图每隔两天就拿上望远镜,骑上摩托车,去草原上各个角落里找牛。

几天前去辉河玩,他还特意跑到山脚下,看看有没有自己家的牛,我惊讶说,牛会走这么远吗?他说,会,它们一旦迷了路,可能就会在外面闲逛很长时间,才能慢慢找到回家的路。

所以大家丢了牛,基本上都会在草原上四处找,很少会跑到别人家牛棚里去寻。

而且,在草原上,偷牛和猎杀动物,会判几年牢狱,人都很自觉。

⑥不过男人们在去打草的时候,缺水少粮了,有时候也会跑到草地上某个蒙古包或者布里亚特人家的房子里,见到没人,顺手找点儿吃的喝的。

一次贺什格图在离家很远的草地上打草,在临近尾声的时候,同行的人先回去取车,让贺什格图负责看管打好的草。

来回他们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却因为弹尽粮绝,只给贺什格图留下了一小桶水和一箱方便面。

起初一天吃一小袋方便面,贺什格图尽量只睡觉不活动,还能坚持住,但有一天,他实在支持不住了,就跑到最近的一家布里亚特帐篷里,想偷点儿东西吃。

恰好他们家没人,外出拉货了,贺什格图在桌上发现了一根诱人的煮熟的羊腿,坐下便大快朵颐起来。

吃完了发现外面下起了雨,便躺在人家床上睡了,醒来还未出门,就见男主人回来了。

贺什格图有些不好意思,将自己的“罪行”老实做了交代,但男主人一句话也没有责怪,还热情地倒了一杯奶茶,请贺什格图坐下来慢慢喝。

⑦在贺什格图讲述这些的时候,草原上旅游的人群还没有散去,而整个的镇上,却已经开始忙碌着准备打草了。

我知道过不多久,当我和游客们一样离去的时候,贺什格图也已经开着打草车,重新踏上茫无边际的草原,过一到两个月的孤独的打草生活。

那是他与阿妈们的生活。

而我们,不过是恰好路过这片夏日美丽的草原。

(有删改) 5.结尾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答:解析:考查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结构上的作用,其次是内容上的作用,还要知道作者写这一段是面向读者的。

答案:①点明标题,照应开头。

②交代“我”在夏日草原的亲身经历,是贺什格图讲述故事的倾听者和记录者。

③告诉读者,文章是“我”的亲身经历,显得真实可信,自然地收束全文。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6.试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的两个句子。

(6分)(1)它们就是这片草原的主人,没有人能够夺去它们美好诗意的栖居。

(3分)答:(2)而晚饭后,就会看到牛们排着队,像放学的小孩子一样,陆续走回各自的家。

(3分)答:解析:不仅要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还要对其中引申义、象征义等进行深入思考,如果有修辞方法,还要加以分析。

答案:(1)运用比喻修辞方法(“就是这片草原的主人”),生动地刻画出牛们生活(“没有人能够夺去”)的自由自在、惬意(“美好”“诗意的栖居”)。

(2)运用动作描写(“排着”“走回”)、比喻修辞方法(“像放学的小孩子一样”),形象地叙述了牛们傍晚回家的自然的情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