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新)
教会 兜售“赎罪券”
天主教会宣扬:购买“赎罪券”的人,当钱币落 到赎罪钱柜“叮当”作响时,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 送到了天堂。
《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10月31日 万圣节前夕,路德在 维登堡教堂大门上张 贴了《关于赎罪券效 能问题的辩论》—— (《九十五条论纲》) 全面提出他的宗教改 革论点,成为德意志 维登堡卡斯尔教堂北门 宗教改革运动的开端。
D
)
D
3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 A.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B.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D.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
B
A
)
4.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 ( A 正在兜售“赎罪券” B.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
——路德《致日耳曼贵族书》
④“信徒皆为祭司”
意义:_______ 追求人人平等
⑤建立民族教会(教随国定)
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 意义 :______________ 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_______
材料一:“赎罪券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不能免除上 帝所加的惩罚”;“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须赎罪券就得 2.马丁· 路德的观点与人文主义 到上帝的赦免---。”
15
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原因
( 1 )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四分五裂阻碍德 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 ( 2 )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经济 掠夺和政治控制。 (3)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 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
——摘自《西方宗教史》
16世纪的德意志民族压迫、阶级压迫、 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德意志的一切矛 盾的焦点都集中在罗马天主教会!反对 罗马教会成为德意志人民争取国家统一, 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焦点!
用拉丁文写成的《九 十五条论纲》很快被译成 德文,并被大量传抄和印 刷,在两个星期内传遍德 意志,四星期内传遍天主 教世界,“好像它们是天 使传送的”。 1520年,教皇宣布路 德学说为异端。 1521年,教皇开除路德 教籍,德皇命令限期捉 拿路德。
天主教会主张
上帝
因 行 称 义
路德教主张 上帝
___恩格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英文版 导言》(1892年4月2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90— 392页.
(一)德意志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深入----卡尔文宗教改革 (三)宗教改革的扩展
英国宗教改革 尼德兰革命
后
41
英
(三)宗教改革的扩展 英国宗教改革 1、英王亨利八世的改革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 尊法案》 (宣布英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 首脑;没收教会财产)结果英 王获得教会的大量财富,加强 了王权。标志着英国民族教
意义:满足资产阶级资本 原始积累的要求
基督教新教只保留:圣洗(洗 礼)、圣体(圣餐)
罗马天主教的重要礼仪:7件“圣事”:圣洗 (洗礼)、圣体(圣餐)、坚振、告解(忏悔 礼)、终傅、神品(授圣职)、婚配。
“凡是基督教徒就都是祭司,都是君 王”。 ——马丁.路德
“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 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 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 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社会现实在宗教上的反映
在商业竞争的世界中,成功或失败不取决于个人的活动或才智, 而取决于不受他支配的情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或 行动,而是未知的至高的经济力量的摆布。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动力„„
《基督教原理》 (瑞士)卡尔文的宗教改革 书影(英文版)
1536年,卡尔文出 版了《基督教原理》 一书。全面阐述改革 神学的思想。这本书 对近现代基督教以及 近现代欧美思想的发 展有着重要影响。
小组合作讨论三:
应怎样理解恩格斯 所说的“卡尔文的信 条适合当时资产阶级 中最勇敢的人的要 求”?
卡尔文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
改革 人物 新教派 别 核心教义 其它主张 影响地 域
马 丁· 路德
卡尔 文
路德教 ①“因信称义”②基督教 徒一律平等③信仰的唯一 根据是《圣经》
简化仪式 神甫娶妻 蔑视权威
德意志 北欧
卡尔文 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简化仪式 教 ②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 选举神职 论③建立民主与廉俭的教 生活节俭 会 英国国 ①《至尊法案》规定英王 教 为教会首脑②神职人员须 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 经》为惟一标准
)
知识结构
马 丁 路 德 的 宗 教 改 革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原 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 (主要原因) 因 教皇兜售赎罪券. (直接原因
·
重要 主张
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2.《圣经》是唯一的权威
3.建立廉俭教会 4.建立民族教会
教义 教会组织
1.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影 2.推动了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响 3.为欧洲其他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不同:
①卡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卡尔文教比路德教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国际性影响
“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个摧毁者,
而卡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 “卡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 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 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 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意 志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 的时候,卡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 国,并且在英国,特别是在苏格兰, 创立了有力的共和主义的政党。”
材料二:“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 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 体现了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因信称义” 、“信徒皆为祭司” 与人人平等的思想。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思想有什么关系? --------《九十五条论纲》
1.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 “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否定天主教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反映了新兴资 产阶级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马丁· 路德的核心 思想:每个人可 以凭自己的虔诚 信仰得到拯救, 个人信仰建立在 自己对《圣经》 的独立理解上。 即“因信称义”。
天主教会
教皇或教士
《圣经》 重
新教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意义:否定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 ___________
马丁· 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时的手稿
③建立廉俭教会。(简化圣礼、 精减教职、减少宗教节日)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因信称义
信 仰 得 救
神职人员
教徒
教徒
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意义: 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____________
“因信称义”
天主教宣称,人若要 得救,必须要以教会 为中介,履行复杂的 圣礼,做“善 功”“赎罪”。为了 聚敛钱财,教会发明 了出售“赎罪券”的 方法。即“因行称义”
法国 英国 荷兰等
亨利 八世
①基本保留 英国 原教义和仪 式②解散修 道院
卡尔文宗教改革的主张
①强调《圣经》的地位 ②主张信仰得救的先定论 ③建立民主教会
结果:日内瓦建立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成 为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新教 的罗马”。卡尔文被称为“新教的教皇”
幻灯片 32
卡尔文宗教核心信条—“先定论”
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 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 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注定贫穷 困苦。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
第五单元 第2课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专题五
第二课 欧洲各国的宗教息:
材料三:天主教会控制德意志二分之一的土地,每 年从德意志流向罗马的财富达三十万古尔登以上, 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每当罗马教会出 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意志聚敛钱 财,整个德意志成为“教皇的奶牛” 材料四:这个时候的德意志,已经受到了欧洲人 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为了培养人才的需要, 德意志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里面建立了大学,新 的思想得以传播。
英王亨利八世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出各国宗教改革的共 同点、分析宗教改革的性质、归纳16世纪欧 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
1.共同点:都反对天主教会(罗马教廷)的权威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
动和社会政治改革运动
3.历史作用:
第一、使欧洲意识形态实现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建 立的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第二、实现了政治、经济权力的大转变,促进了欧洲近代 第三、为近代欧洲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发 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长期斗争中, 第一次是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历史小故事 至今在德国仍流传着这样一则马 丁·路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马丁·路德 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 火球落在他的脚前。 他自念死期临到, 仆倒在地, 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 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 安归家。为了守此誓约,虽遭到家人大力 反对,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丁修会,专心 侍奉神。 进入修道院后,他从事最卑贱 的工作,开关大门, 敲钟扫地, 清理房 间,甚至在额富德城街上逐门逐户乞食, 期望修道士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 正是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却在后 来敢于挑战教皇的权威,走上宗教改革的 道路,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
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世界三大宗教史纲》、《基督教会史》、 《基督教神学范畴—历史和文化比较的考察》、 《世界文明史》《圣经的故事》等。